2020年8月20日,由《小学教学》编辑部和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全国实验联盟主办、多家名师工作室承办的全国小学数学“整体性建构∙结构化学习”线上专题研讨活动如期进行。满满一天的“理论+实践”的听课学习让我收获颇丰,每一节课都是打磨出的精品,特别是许卫兵老师最后的报告,引发了我对教学评价的思考。
一、上好复习课,名师有妙招。
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复习课别提多难上了,当然,我也不例外。对于我来说,公开课从来都是选择讲授新课,而今天的学习中却不乏复习课的身影,这深深吸引了我。
吴存明老师执教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复习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猜一猜线段背后藏着什么立体图形”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引出学习主题;“挑战一张A4纸不剪裁可以创造出哪些立体图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灵活思考,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感;“想一想有没有其他办法创造立体图形”延伸到叠加,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整合了计算方法。对于单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学生并不是不会,而是在计算时这些知识点是分散的,没有形成一条线。吴存明老师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动态展开图的课件,完美的沟通了圆柱、长方体、正方体和三棱柱侧面积、表面积、体积计算的共通点,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导学、探学后,学生们到底学得怎么样,吴老师进行了针对本节课核心知识点的检测,“钢圆筒体积”这个问题,引领学生查漏补缺、发散思维,进而达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作用。
李雪梅老师的《运算律》这节复习课,设计的非常巧妙,虽然只展示了其中的精彩环节,依然能看出李老师的匠心独运。首先,李老师通过“括号里怎样填数能快速计算?用到了哪些定律或性质?”环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了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目标。接着,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整理的内容,由独学到合学。通过学生汇报对比发现理解记忆五大定律两大性质,达到多角度思考的目的。然后,通过“你画我猜”用图形表达出定律和性质,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灵活性。从整理学习内容-整体建构-整理方法-查漏补缺-结构化练习这一系列具体有效的环节设计,让复习课生动有趣又有得。
二、学得好不好,学生“说”了算。
在教学评价中,我们已经习惯了用分数、错对来评判。而学生到底为什么不会,原因却各有不同。许卫兵老师的分享引发了我的思考,要鼓励学生由“被动地听”,转向“主动地说”,转向“数学地谈论”。为什么强调说?学生理解不理解,理解的程度怎么样,关键就在于“说”,言为心声,让学生内隐的思维敞亮,能“学进去,讲出来”。怎样让学生说?许老师认为要重视学习起始准备,重视学习过程开展,重视评价改革引导,重视学后回顾反思,重视互学共进提升。例如,对于学生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几道题的对错,可以减少题量让学生说说哪道题最容易错?为什么?作为老师我们在评优中习惯性的选择优秀的学生,其实要让学生和自己比较,而不是和别人比较,这样才有上升的动力和空间。到底说什么?我觉得说什么不重要,这不是写作文,关键先让学生说,说收获、说经历、说反思等等都可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我们的行动才更加坚定。作为老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理解数学、爱上数学、轻松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