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满满的收获结束了一天的学习。沉下心来思考,思绪良多,所谓结构化教学,就是通过整合知识板块,来凸显知识的系统化、整体化、简约化。建构和解构是我们认识事物最基本的两种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结构化的备课,让教师深入理解教材。
通过从教以来的不断学习,自己对于备课的理解已经有了很大的飞跃。不论是吴正宪老师的“大单元备课”,还是今天学习的“整体性建构”,都是强调系统性对于把握教材,备好教材的重要性。如果说老师的教是为学生指引方向,那么在教师的心中,至少要对这片森林了如指掌,如何做到呢?系统化的构建出相关知识的脉络,就是最有效的方法。犹记得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张红娜老师就曾在讲座中,非常中肯的告诉老师们:要熟读教材,掌握知识脉络,可见结构化的备课已然是一种共识。
小学数学的教材在编排上是呈螺旋式上升,知识点分布在不同单元中,在整体性和结构性上都有一定的弱化作用。教师在备课时,稍有不慎就会就单元讲单元,甚至就课论课,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若老师不注重知识的结构性,学生自然只会接触到零教的知识,缺乏完整性,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这也违背了数学知识严谨、逻辑、系统的特点。而结构化的备课,其实就这就是找到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突出实质。
二、结构化的课堂,让学习更高效。
在老师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如何将系统的知识以单节课的形式变成学生认知的一部分,是教学最关键的一部分。我在今天的几节课中都看到老师在黑板上利用箭头来表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呈现方式,既留住重点又突出了关联。其次,在课的设计上更要下一番工夫,结构化的处理和使用教材,让设计贴合学生的兴趣点,要带领学生走出舒适区,到达思维高地。比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一课,教师利用抽象出的相互关联的线段,来推断立体图形,其实就是把握并抽离出了所学立体图形的相互联系,进而逆向判断。可见老师在课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知识间的联系。另外,我在上学期设计了一节《多边形面积的复习》课,抓住所学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设定多边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反推多边形,从而达到让学生熟练运用多边形面积公式的目的。最终用利用多边形中梯形与其他多边形的联系,带领学生认识到,除了从长方形入手研究多边形之外,还有不同的途径。学生在课后也表达出:“原来多边形之间都是有联系的”。由此可见,结构化的课堂设计的确唤起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体会到了一种发现数学奥秘的成就感。
三、结构化学习,教师专业成长的垫脚石。
作为一线教师,每天有很多繁琐的教学工作,几乎挤不出时间进行教学研究。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依据教材上的课时划分来教学,很难达到结构化的备课、上课。而今天的学习让我认识到建构全景图,其实是快速帮自己建立小学数学知识网络的方法。首先完成教师的系统知识建构,再通过结构化的教学,渗透到学生结构化的学习中来。“他山之时可以攻玉”,在信息化的今天,织网不必先纺线,我们完全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关键是要有一颗求学的心。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习了这么多的理论,心中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在开学伊始,正处于紧张的备课阶段,今天的学习真像一场及时雨,希望能在接下来的实践中不断改进、提升、内化,和学生们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