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大家一起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整体性建构∙结构化学习”线上专题研讨活动,多位名家的报告及课例让我收获满满。
数学知识是有结构的,知识的相互联系,首先体现为知识的整体性,那么数学教学也是有结构的,结构化教学需要立足“类”的建构,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整体结构,还要按照“联”的统整。体现数学教学中的元素关联、活动关联和方法关联。也要聚焦“变”的实施,在变与不变的辨析中,理解知识的本质内涵,主动建构知识形成结构。
一、立足“类”的建构展现单元整体结构。
高小娣老师的《试析数学整体建构教学的学科育人价值》报告通过几位优秀老师的示范公开课向我们讲述了整体建构,简教深学。数学整体建构教学可以使知识系统化,教学结构化,思维自能化。不仅能使学生发展基础学力,提升学科素养,培养健全人格。更能使学生越来越懂数学,越来越爱数学,轻松学好数学。教材在编排单元的时候,其实已经考虑到相关“类”的集合,是一类相同、相似知识结构的组合、排列,那么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就需要有整体论视角,本着整体性和结构性教学思想,寻找相关知识方法和思想的连接点,统整相关教学资源达到帮助学生整体建构知识的目的。同时,立足“类”的建构的教学,既要关照目标结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更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思维结构和心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同构共生、同生共长、协调互动。
二、关照“联”的统整,形成立体关联结构。
当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的文本时,知识就已经被教材编写专家按照知识结构性体系分割到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里,成为教师与学生教学材料资源了,但就其现状看,很少是能满足学生自我学习需求,并很难能够借此培养及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我们看到只是知识按年龄认知排列起来的内容,这个过程一直是从知识到知识为主。结果带来了知识性结构整体性,关联性发展性大大削弱,综合学习、深度学习很难实现,我们需要回归知识的全貌,特别是在理解过程中看见知识发生的全过程,重要的是要培养我们这种整体关联和理解知识的教学思维及与之匹配的相关专业化能力,即在大概念下贯通理解教材编写逻辑、教材安排内容、教材教育原理、教材应用技术以及教材创造空间。名师吴玉国《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的理解与实践》的报告提出: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则是小学生在已有数学知识经验结构基础上,借助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适切的课程开发,经历个性化的连续、关联、循环的认知转化,促进结构思维并实现心智转换,发展结构化学习的方法与思想,影响并引领着学生未来发展的学习方式与方法。
三、聚焦“变”的实施。
构筑本质意义结构,立足整体教学还要能够认识单元的视角,发现儿童的认知结构与数学知识结构之间的关联,要能够主动求变,既要能够根据儿童的认知需求和规律改变教材的呈现序列,又要能够变换数学概念的表征形式,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知识的本质内涵。许卫兵老师的报告《学得好不好,学生“说”了算——兼谈质性教学评价的应用》从为什么让学生说,让学生说什么,怎样让学生说这三个方面阐述。许老师还提出solo分类理论,举例《认识较大的数》这节课说明运用该分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由繁到简的进行分类。她讲到当学生的思维水平越来越好,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他们就将在数学学习中所获得的各种思维能力、思维品性、思维习惯,自觉主动地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应用到日常生活领域。这样他们的数学素养就真正形成,数学教育的育人价值也真正得以实现。
总之,一天的学习让我感悟到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就是将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融入整体而连贯的情境中,促进学生实践、体验、感悟,让学科知识和学生思维互动生长起来,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科思维,情感态度得到综合发展,不断的抵达阶段核心素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