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张齐华老师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意外。我们平时更多的是找到相关的实物,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环节按部就班地进行。可是张齐华老师的这节课,开门就是出示学习单,小组讨论。15分钟后再出示组内过关题目,独立完成后再次讨论,(用时5分钟)接下来就是教师答疑,学生互答的环节。最后是巩固练习和学生总结。
张齐华老师的课堂让所有同学参与其中,真正实现了社会化学习,那么,怎样才能实现社会化学习呢?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我们的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而应该是对每个自然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教育。这是教育的初心。发展孩子的社会化素养,让学生在共同体当中学会充分的表达、交流、对话、协作、反思、批判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的学,而不只是关注自己的教。转移目光,转变观念。
正如我们之所以从以往关注“学习”本身转而关注“学习力”,是因为长期的实践研究告诉我们,仅有学习经历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经历、体验、反思后建构起来的学习力,才是他们真正沉淀下来的学习能力,是他们能够带得走的素养,也是维系他们未来继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宝贵财富。“学习力”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在具体情境或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光有学习,未必会带来“学习力”的生长。反之,则要乐观得多。比如,在很多课堂上,我们能看到学生参与一次次的合作活动。但是,如果大量的合作行为并没有使学生获得如下的心理品质——比如,知道面临复杂问题时会主动寻求同伴的协助,能够自觉、精准识别任务的类型以准确判断是否需要与他人合作,拥有开展合作活动必不可少的方法、技巧和策略,在合作活动中表现出必要的领导力,能够将复杂任务合理进行分解并与团队分工完成,在合作过程中如果出现观点分歧或其它困难时能主动作出协调甚至妥协,等等,我们只能说,这时的学生只是“在合作”,但他们并没有真正拥有“合作力”。显然,后者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目标。
从而,如何让学生在表达中拥有更优异的“表达力”,如何让学生在倾听中掌握更好的“倾听力”……,这才是我们真正倡导的“学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