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很多人都上过,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张老师设计的本节课,从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开始,让学生重点讲证明过程,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也要倾听、质疑、补充。张老师让学生交流20分钟,我的天啊,一节40分钟的课,20分钟都交给学生自己完成,这种开放的程度是我始料不及的。
在小组的合作研讨中,小组长组织有序,能够照顾到小组内每一位同学的发言,并且对知识进行归纳,为同学精彩的发言鼓掌喝彩。小组长都带领着大家用学具进行说理,比如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小组内发言积极,学生有质疑、有思想的碰撞。很快,15分钟时间到了,组员们各自完成组内过关检测,组长带领核对答案,组员们互相交换批改。
接下来围绕什么是特殊的长方体进行解疑,然后根据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结论,让学生通透地解释为什么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研究发现长方体所具备的特征正方体同样具备,反过来就不成立。研究立体图形从点、线、面这些组成要素开始,通过数量、特点这些角度来研究这些要素,那么将来研究圆柱体、圆锥体也可以通过这些方式。
下课之前,齐华老师说到: 今天的学习有收获吗?有没有经验教训?我觉得有经验教学的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学习,我希望无论是你昨天晚上独立的学习,还是今天四人团队的学习,遇到困难后都能进行反思,可以是独立的反思,也可以团队的反思,期待明天的课堂表现的更好!
通过观摩学习,引发我思考,老师在教学时,到底要让孩子们经历一节怎样的数学课堂,才能让学习真实发生?
一、追求“思维为本”的课堂。
一年级的孩子几乎都认识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到了五年级再学,该教点什么,又该发展孩子的哪些数学素养?本节课的教学力求达成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是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知识目标。二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思考目标。相对于几何知识的学习,空间观念的发展是一个更上位、更有利于学生后续发展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一隐形的思考目标不容忽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投射到数学学科教学中,便集中地表现为“思维为本”,这堂课力求做到“知识为本”的课堂转化成“思维为本”的课堂。例如学生在质疑环节提出的问题,长方体无论怎么摆,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三条线段,一定是长方体的长、宽、高。检测环节,根据长宽高的数值,猜一猜这是生活中的什么物品,以此来检测学生的图形想象力。张老师不在时刻关注基础知识的获取路径,而是关注学习小组的交流和反馈,关注学习本真的课堂,关注“思维为本”的课堂。
二、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小组操作的活动,使通过小组学习,借助实物清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在学习目标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发展空间观念,通过团队配合让真实的学习需要发生,让思维的碰撞产生,让拓展迁移的能力提高。
三、发挥合作的最大效力
本节课以合作为例。揭示了学生合作学习中存在哪些问题,展示学生合作力提升的过程。教师提前对学习小组有明确分工。合作学习中出现问题,老师没有精准的干预,而是让组长进行纠正指导。合作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反思。全课结束时,教师对本课的合作学习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
新课程改革已至船到中游浪更急,路到半山坡更陡的关键时期,课改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不断更新小学数学教学观,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让学习真实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