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带来改变 研修带来快乐(司媛媛)
宋慧贞发起了2021-10-05
0
回复
5
浏览

老师们经常会对学生说这样的话:“假期是赶超的时刻,希望同学们在假期好好查漏补缺,有所提升。”对于作为教师的我们,这句话同样适用。1月30日到2月8日,10天时间,8节特色各异的公开课,2节观点新颖的报告,听来获益匪浅。

特别喜欢的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一改风趣幽默的课堂风格,转向让学生学习、提问、回答、解决,整节课张老师放弃了自己对课堂高明的驾驭能力,而由学生根据学习活动一步步走向课堂教学的深入,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放在课堂最重要的位置。张老师的评价语言照旧精彩:是她的提问激发了我的提问;正方体也是特殊的长方体谁能试着把它说清楚;我有的你都有,你有的我却没有,所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第二天的《七大学习力之反思》的讲座中,张老师通过一些视频、一些案例,最后用一个反思性框架蒋整个反思力的提升办法讲解的清清楚楚。

刘松老师的《怎样积最大》是一节具有广度、宽带、深度的一节课,刘老师从最基本的找规律出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帮助五年级学生挑战了高中的知识。刘老师安排了三个问题,相当于三个活动。每个活动在刘松老师的点拨下抽丝剥茧,学生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领悟,明白,理解,思维在课堂中延伸,老师的思想也启迪着学生的智慧。

课堂中,因为知识的难度较大,学生的学习过程磕磕碰碰、曲曲折折,而刘老师则从容不迫随机应变通过提醒:可以简单枚举;思考怎么枚举才会不遗漏;是否分解的个数越多,值就越大等关键性的语言,帮助学生了解一个数,分解为三个最接近E的数的时候,积最大这样一个高中数学知识。

刘德武老师依然是用不慢的速度和学生交流平易近人不失幽默风趣。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跟着老师思路走,即便中间出现一些不听话的苗头时,也能很快被刘老师无声息地带入正轨。如果要用几个词总结出这节课的特色,我觉得是:新颖,好玩,丰富,有层次。

新颖

整堂课基本没有让孩子动笔写字或规规矩矩坐端正举手回答问题而是眼睛看,嘴巴说,用手示意,或者跺脚。真正做到了玩中学,学中玩。

比如题目的字“倒了”,刘老师就让孩子们先倒过来看,于是大家都歪着脑袋看,孩子天真地说“我还可以倒立!”,当感受到这样不好看时,就让孩子们做一个“翻上去”的动作,屏幕上就对应出现一个“翻上去”的动态过程。另外还有乌龟做操(喊口令),判断是否对称(猜象形文字),风吹残花(模拟吹风)等等,形式丰富,让孩子兴趣盎然!

好玩

对孩子来说,新颖也就意味着好玩。平时老师上课时,比较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点,或者一些很常见的生活现象。在表达时,也比较中规中矩。刘老师这堂课就不一样了。就像平时聊天一样,大家一起看,一起说,一起比划,每个人都有满满的参与感。

比如在画轴对称图形时,先猜老师会画什么。于是大家都在用心观察。画好花瓶的一半,准备画另一半时,提前和孩子们商量:“画得好就鼓励一下,就热情鼓掌。画得不怎么样,就跺脚。好不好?但是我还有一个要求,我说停,大家就马上停下来。能做到吗?”孩子们都期待地看着,结果刘老师故意画了一个扁扁的花瓶。孩子们都跺脚,个别拍手。问“为什么跺脚呢?哪里不好?”孩子就说了“这花瓶不好看,好像被拍扁了一样。”大家都笑。“看来直接画轴对称图形不好画,那你有其他办法画出标准的轴对称图形吗?”有的孩子很快就想到了剪纸。就这样,孩子在好玩的“小游戏”中很自然地去关注,去思考,去感悟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和美感。

丰富

这是一堂数学课,但又不仅仅是数学课。这节课里面嵌套了很多其他知识。有拼音的,剪纸的,象形字的,猜谜语的,做操的,配音的,自然知识的,交通标志的,电子计时的,等等等等。内容丰富,形式丰富。让人思维一下子开阔起来。

四、有层次

最开始我觉得一环扣一环,很有趣。上着上着,才发现,其实都是有顺序有逻辑有层次的。先大体感受轴对称图形;接着是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完全重合;再然后是对称轴:换角度观察,用手书空对称轴。接下来找对称点,最后用八卦图介绍中心对称。由简到难,层层递进。

研修虽结束,而意犹未尽在享受学习带来的收获中,也感受到研修带来的成长的快乐。在教学中,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让培训的硕果在自己的课堂中大放光彩,进行自我的完善与超越,在教育的路上我们且行且思,永无止境。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