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反思 不学习(孙晶鸽)
宋慧贞发起了2021-10-05
0
回复
5
浏览

听张齐华老师这节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喜欢。喜欢齐华老师课堂上敏捷精准的追问,喜欢齐华老师从容自如的课堂把控.......

看了张齐华老师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感受颇深。一开课,张老师读学习目标,我很奇怪怎么没有让学生读呢?紧接着,张老师简单说明了学习要求: 重点是讲证明过程,在合作过程中要倾听、质疑、补充。接下来张老师说了句令我觉得这节课特别有看头的话: 讨论时间15分钟,组内过关检测5分钟。

与之前我在想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来读相比较:这是一节真正把时间交给学生的课堂。在课堂上,能让学生完成的让学生完成,只是读几句学习目标,我的思考略有些流于形式了。

紧接着,画面定格在一小组的合作研讨中, 小组长组织有序,能够照顾到小组内每一位同学的发言,小组长也能够及时肯定同学,为同学精彩的发言鼓掌喝彩。一些看似很简单的知识点,比如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小组长都带领着大家用学具细致的梳理。对于说明相对面相等,小组内讨论出两三种方法。很快,15分钟时间到了,组员们各自完成组内过关检测,组长带领核对答案,组员们互相交换批改。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有一个学生出错了,组长耐心的讲解了一遍,也让出错的同学再用自己的语言讲解了一遍。这也就是可能我们觉得已经分析的很透彻的知识点,对于不同学情的孩子还是有不理解的地方。

想想平时的教学多少是有些扼杀孩子们的天性,其实孩子是乐探索、爱追问的,但是因为人数多,老师不能照顾到每个孩子,所以大部分时间学生是等待,是倾听,是要守纪律,这样自然会有孩子坐不住,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如果划分成小组,成为学习共同体,每个孩子至少有2到3分钟表达自己想法的时间。对于完成的试题也能够得到及时反馈。

20分钟后,进入到集中提问反馈时间,有两位孩子提出问题,同学们互相讲解、追问,齐华老师进行小结提炼。这个阶段大概用了七八分钟。

紧接着, 张老师对这节课学习的过程进行了梳理,我们研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棱(线)、顶点,这些是长方体、正方体组成要素,我们通过数量、特点这些角度来研究这些要素,那么将来研究圆柱体、圆锥体也可以通过这些方式。这里的教学不再关注知识点,而是关注了方法与技能。

最后五分钟时间是学生的当堂检测时间,结束之后,老师带领核对答案,学生自己批改。

题目的设计可以看到发展学生素养的落脚点,最后一道题目设计说一说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有可能是什么?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这个确实是难点。

下课之前,齐华老师说到:今天的学习有收获吗?有没有经验教训?我觉得有经验教学的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学习,我希望无论是你昨天晚上独立的学习,还是今天四人团队的学习,我们离开教室后都能进行反思,可以是独立的反思,也可以团队的反思,期待明天的课堂表现的更好!

对于张老师这种神设计,我真的是望尘莫及。于是赶紧到老师的讲座中去寻找答案。

张齐华老师的讲座也很有特色,他的讲座是与听课老师互动最频繁的。他讲座的题目是《向学习深处漫溯——反思篇》,听完后,我非常感兴趣,也查阅了一些关于提升学生的“反思力”文章,所谓反思,是指个体对活动的过程、结果、条件、信念等进行的持续性、批判性审视和思考,以调节、完善后继的活动。而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则是指学生在从事数学学习活动时,对数学学习的过程、结果、条件、信念等进行的持续性、批判性审视和思考,以对后继的数学学习活动作出调节和完善。反思的主体是学习者本身,教师对学生的反思性学习活动只能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并不能替代学生进行反思。反思的对象不只是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还包括数学学习的条件和信念。

反观当下的课堂,除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隐的、自发的反思性活动以外,真正由教师自觉主导的反思性学习实践,可谓凤毛麟角。有些教师尽管知道反思的意义和价值,但他们只关注了学生对学习结果和过程的回顾,把反思简单等同于回顾,以为只要对刚刚经历的学习活动的过程进行了回忆和梳理,忽略了学生对活动过程中得与失的总结与反省。反思的真正价值自然就很难得到体现。长此以往,教师主动引导学生开展反思的积极性自然就得不到保证。

如何提升学生的“反思力”呢?我觉得要为学生创造多样的反思性学习机会。如:课前预学,在前置性学习中尝试反思,当先学后教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样态时,课前的研学习单自然就成为学生开展预学、展开初期反思的重要载体。课中介入,在即时性学习中引导反思,数学学习之中,反思无处不在。当学生经历了一些相对重要且具有一定反思价值的学习任务时,引导学生及时就刚刚的学习活动作出反思,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契机。课尾回望,在整体性回顾中系统反思,每一节课的结束,是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反思的最佳时机。目前,我们在课堂中看到的最常见的反思性学习活动,基本都处在这样的时段里。只不过,多数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反思的实效性。课后拓展,在主题性梳理中专业反思,每一周或每一单元学习结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本周或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反思。

本次培训获益良多,专家教学理念的引领,名师精彩课堂的观摩,提升学生的反思力要在课堂教学中一点一滴的培养,学之!思之!行之!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