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反思 学会成长(金燕)
宋慧贞发起了2021-10-05
0
回复
5
浏览

寒假期间宋慧贞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下有幸学习了名师优课公益会第二期。8节课,2个讲座,这些课朴实无华又精彩纷呈,犹如一道道美味大餐令人回味无穷。

张齐华老师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平时的课上讲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都是找到相关的实物,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环节按部就班地进行。可是张齐华老师的这节课,先是张老师读学习目标,紧接着简单说明了学习要求重点是讲证明过程,在合作过程中,要倾听、质疑、补充。接下来张老师说了一句,我觉得这节课特别有看头的话,讨论时间15分,组内过关检测五分钟。感觉这是一节真正把时间交给学生的课堂,在课堂上能让学生完成的就让学生完成。

在一个小组的合作研讨中,小组长组织有序,能够照顾到小组内的每位同学发言,小组长也能够及时肯定同学,为同学精彩的发言鼓掌喝彩。一些看似很简单的知识点,比如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小组长都带领大家用学具细心的梳理。对于说明相对面相等,小组内讨论出两三种方法。很快15分钟时间到了,组员们各自完成了组内过关检测,组长带领核对答案,组员们相互交换批改,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还是有一个学生出错了,组长耐心地讲解了一遍,也让出错的同学再用自己的语言讲解了一遍,这也就是可能我们觉得已经分析的很透彻的知识点,对于不同学情的孩子还是有不理解的地方。想想平时的教学多少是有些扼杀孩子的天性,其实孩子是乐于探索、爱追问,但是因为人数多,老师不能照顾到每个孩子,所以大部时间是学生在等待,是倾听,是要守纪律,这样自然会有一些孩子坐不住,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如果划分小组成为学习共同体,每个孩子至少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时间,对于完成的试题也能够得到及时反馈。

接下来是集中提问反馈时间,有两位孩子提出问题,同学互相讲解、追问。张老师进行小结提炼。紧接着张老师对这节课的学习过程进行了梳理。落脚点不在知识点而在学习方法上。

看完这节课,我是非常震撼的。张老师的这节课是怎么突破自己和以往不同?带着疑问于是我又认真学习了张老师的学习力的讲座。

好的学习,需要反思。无反思不学习,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是否如此?所谓长的这一智肯定离不开我们的反思,张齐华老师指出:经验+反思=成长,孩子的成长中反思必不可少。然而,反观当下的数学课堂,我们的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反思能力?在我的课堂上,课快要结束的时候,会让学生反思回顾,但只引导学生借助板书或课件,将整堂课的学习全过程进行了回顾,全面梳理了整个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和重要细节。然而,由于缺乏了对学习过程得失的原因探寻与经验总结,因而,此时的反思只浮于表面,而很难达到经验概括与方法提炼层面,有效性得不到充分保证。在张老师看来整堂课的反思,既应该包括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整体回顾与梳理,更应该包含对学习过程中成败得失的回忆与追根溯源。虽然,仅从这一节课上,学生很难获得全面、系统性的反思性学习经验。但日积月累,一课一反思,一课一进阶,学生的认知、经验、思维和能力,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涵养与提升的。

最后教会孩子反思,最典型的是错题的整理与回顾。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一二年级学生,我们只要求他们进行“错题订正型”反思,重订正过程,辅以口头的原因说明。三四年级学生,我们要求他们进行“错题归因型”反思,既要求他们完成错误的订正,也要求他们对错误的原因进行探寻,而探寻错因的过程,正是深入反思的过程。五六年级学生,我们则会提出“错题迁移型”反思,在完成对错题订正及错因探析的过程后,还要求学生举一反三,将反思所得类比迁移到相似的问题情境中去。这样的反思,对学生的要求显然更高,但也更能够将特殊的学习经验上升到一般的方法层面,对于学生的启发也是最为显著的。

张老师的课和讲座虽然已经结束,但这些先进的理念、精彩的话语却萦绕在我的耳边我对回顾反环节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回顾反思环节应该如何实施有了更多的策略。今后的教学,将更加关注回顾反思环节,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质疑,学会问为什么。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