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反思,教学两相长(于灵犀)
宋慧贞发起了2021-10-05
0
回复
5
浏览

2021年的寒假期间,有幸参加了第二届公益网络教研活动,收获满满。尤其是张齐华老师的报告“七大学习力之《反思力》”让人印象深刻,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学校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完整过程,我们关注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我们关注策略性知识的教与学,我们给学生创造应用知识的场景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学习方法。所有的种种努力,都为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目标提供了现实的可能。但是我们往往只注重老师“反思力”这一角度,对如何让学生学会反思,少有涉及。没有反思,就没有完整的数学学习,更难以实现“学会学习”。老师和学生的反思力提升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好的学习,需要反思。然而,反观当下的数学课堂,我们的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反思能力?我们的数学课堂,留给学生多少的反思时间与空间?如果没有反思能力的加持,我们的数学课堂如何真正实现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夙愿?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一一作出思考和回应。

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历程,判断学习成果的优与劣,同时还要透过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探究影响其发生的外在条件与内在信念。唯有如此,学生才有可能找到影响自身数学学习的关键因子,并对后继学习作出调整与优化。而这,正是反思的目的所在。

反观自己的课堂,除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隐的、自发的反思性活动以外,真正由教师自觉主导的反思性学习实践,可谓凤毛麟角。只关注了学生对学习结果和过程的回顾,把反思简单等同于回顾,以为只要对刚刚经历的学习活动的过程进行了回忆和梳理,忽略了学生对活动过程中得与失的总结与反省。反思的真正价值自然就很难得到体现。

学生的数学学习,除了在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价值,还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从经历学习到学会学习,一个重要的转变就在于,学生对学习要有一个主体性把握感。而这种感觉或能力,仅仅通过不断地重复性学习,是无法天然习得的。

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观自己的学习活动,反省达成这般学习成果所依赖的条件,分析学习条件与学习过程及结果之间的逻辑关联性。只有建立起这样的逻辑关联,学生才有可能在离开教师的帮助时,实现自我学习,建立自主学习的内生方法系统、动力系统和纠偏机制,从而真正实现学会学习的终极目标。可以说,没有持续、高品质的反思,学会学习永远只是空中楼阁。

如何促进学生反思力的提升呢?三四年级学生,我们可以要求他们进行“错题归因型”反思,既要求他们完成错误的订正,也要求他们对错误的原因进行探寻,而探寻错因的过程,正是深入反思的过程。

五六年级学生,我们则会提出“错题迁移型”反思,在完成对错题订正及错因探析的过程后,还要求学生举一反三,将反思所得类比迁移到相似的问题情境中去。这样的反思,对学生的要求显然更高,但也更能够将特殊的学习经验上升到一般的方法层面,对于学生的启发也是最为显著的。

    总之,无论面对怎样的反思,教师一定要及时作出准确、恰当的评价,并基于评价引导更多学生或借鉴、或模仿、或优化,从而让每一个学生的反思意识、习惯和能力都得到有效的提升。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