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反思,让学习向更深处漫溯(张丽亚)
宋慧贞发起了2021-10-05
0
回复
6
浏览

2021年1月30日—2月8日,持续十天的假期学期结束,回顾这十天的学习,每天都充满期待,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有张齐华老师七大学习力的体验式解读和社会化学习课例的真实呈现;有强震球老师“核心素养与深度学习”的深度剖析以及《几分之一》一课的精彩展示。用心感受刘德武老师、蔡宏圣老师、徐斌老师等名师名家的课堂,也让我每天都有所思有所悟,对比自己的日常教学,现将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总结如下:

  • 培养小组合作中的组织者。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小组合作学习已经逐渐被教许多教师所接纳和运用,但是,如何恰当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呢?张齐华老师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给学生和老师都上了生动的一课。可以看出小组合作要遵循两个“充分”,一是充分的独立思考、二是充分的交流讨论,要想做到这两个充分,特别是第二个充分交流讨论,就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培养小组合作中的组织者,这里的组织者除了老师之外,更重要的是小组长,小组长在合作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15分钟讨论交流和5分钟组内过关,小组长的存在使得这20分钟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从组长读题,边读题边指出关键词,到组长指明回答问题,再到评价组员的回答,最后到总结、提示,小组长就像一个小老师一样引导着、组织着、参与着……这样良好的学习样态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重视小组长能力的培养,并持之以恒的加以引导。

  • 培养课堂学习中的提问者。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也被列入《新课标》十大核心词,可见创新意识的重要性,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呢?再课堂教学中除了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赏识求异思维之外,还有哪些需要老师们重视呢?刘松老师的“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新的问题提出,其实学习就停止了”给了我新的启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但要重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者。

“是什么,为什么、什么用”三W的提问模式已经被大多数老师应用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引导学生提问哪些内容呢?这里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问联系,而是问本质。如在学习方程的意义这一新的概念时,我们要问一问,这个方程的本质是什么?方程的意义和以前我们学过的其他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再如在学习小数除法,如23.4÷4时,我们也要鼓励学生问一问小数除法的运算本质也即算理是什么?它和其他我们学过的运算之前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除此之外张齐华老师关于“提问力”的研究和顾志能老师对“生问课堂”的研究特别具体的引导着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提问能力,但这些首先就要去我们教师去学习,去实践,在实践中才能不断的提升自我的意识,从实践中找问题,在解决问题的途中不断的提升。

  • 做课堂教学中反思者。

“发现问题本身不是反思的全部”张齐华老师这句话告诉我们了什么是真正的反思。作为教师如果只知道教书,最后就只会成为教书匠,没有反思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每节课下来,我们要主动去思考这节课怎么样?哪里好?哪里有问题,应该如何改正,下节课进行调整,如果调整使问题得到解决,那么此次反思就是成功的,如果调整后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还要接续进行思考:哪里出了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让反思不能仅仅止于找到问题。

把反思的重要性传递给学生。知道了反思的重要性,我们就要把这个重要性传递给学生,并给学生提供反思的机会,张老师关于学生反思力的研究更加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张老师指出:反思是需要指导的,反思是需要训练的,反思是需要示范和评价的。不只是在课后,课前和课中同样需要反思,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在课的结尾,我们经常会说“回顾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这样笼统的提问其实不是在反思,而是在回顾, 课中我们可以这样提问如“你用刚才的方法解决问题了吗?如果解决了想一想,你用了什么方法?如果遇到问题了?想一想是真问题?怎么解决,不妨再来试一试”,课后,我们可以提问比如“这节课你最想学习的是谁?学习他什么?怎么学习他?”让问题在反思中提出,把问题的方法在反思中调整和优化

不断输入才能有所输出,让我一起做一个终身学习的践行者,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循环往复,让反思时刻进行着,让教师和学生的学习都能向更深处漫溯。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