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智者同行,悟成长之道(田苗苗)
宋慧贞发起了2021-10-05
0
回复
6
浏览

2021年1月30日--2月8日寒假期间,名师优课小学数学第二期公益网络教研会每晚7:00准时相约,让这个假期变得充实且有意义。张齐华老师对课堂的“放手”,刘松老师独特的教学设计,徐斌老师娓娓道来的《平均数》课堂,强震球老师循序渐进的习题设计等……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 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堂伊始,我就奇怪:为什么没有任何的铺垫和引入呢?紧接着,张老师出示作业纸,简单说明了学习要求: 重点是讲证明过程,在合作过程中要倾听、质疑、补充。接下来就开始了用时20分钟的小组谈论,并做了要求:讨论时间15分钟,组内过关检测5分钟。说实话,这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上课形式,与之前我教学这节课的形式相比较:这是一节真正把时间交给学生的课堂。在课堂上,能让学生完成的让学生完成,充分放手,让学生自由遨游在知识的探索之路上。

让我感触颇深的还有小组合作环节,画面完整呈现了小组合作研讨的全过程。小组长组织有序,根据组员自身能力分配问题,照顾到小组内每一位同学,小组长也能够及时肯定同学,让每一位组员都参与其中。对比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多少是有些扼杀孩子们的天性。其实孩子的天性是乐探索、爱追问的,但是因为班级人数多,不是所有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老师不能照顾到每个孩子,所以大部分时间学生是等待,是倾听,不免有跑神、说话的现象发生。这样自然会有孩子坐不住,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对于小组合作,往往流于形式,成为好学生展示的舞台,而通过张齐华老师的课堂,我体会到要想小组合作的效果好,也是需要下大功夫培养的。

  • 教育“无痕”学习“有痕”。

对于徐斌老师我们并不陌生,关于徐老师“无痕教育”的理念早已听过相关讲座,但听过的课却不多。在这节《平均数》的教学中,教学环节层层相扣,看上去不经意,其实很用心的在设计。他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适当的生活情景来组织教学。徐老师从具体情境入手(男女生套圈),通过变换人数、变换数字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概念,通过“移多补少”、“求和平分”等多种方法去计算平均数,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然后结合实际,让学生走近生活去进一步认识平均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纵观徐老师的数学课堂,他善于整体把握数学教学内容。他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通过亲切的师生对话,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巧妙链接旧知与新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先易后难,逐层递进,引导学生向思维的深度进发,不知不觉中开启学生愉快的数学思维之旅。教育“无痕”,学习“有痕”。徐老师这节课给学生留下的学习之痕将伴随他们终身。

与智者同行,悟成长之道。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课堂要让学生感受过程,发展智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