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张齐华老师《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心得体会 (张亚平)
宋慧贞发起了2021-10-05
0
回复
5
浏览

第二届大型公益网络教研课程小学数学一共10课,其中张齐华老师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这节课并不陌生,在很多场合都听过,但是张老师的这节课完全打破常规模式,没有像我们平常课堂上讲的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等环节进行,而是大胆放手给学生,课堂一开始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学习单(这张学习单已经提前发给学生,学生已经自学过),然后就是15分钟的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进行组内过关题目,独立完成后再次讨论,然后进行5分钟的教师答疑,最后进行当堂检测。

整节课下来,张老师没有进行过多的引导,学生完全投入到小组讨论中,第一个环节是15分钟的组内讨论,镜头指向其中的一个4人小组,这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组长就是一个小老师,有条不紊的提问总结,组员有回答质疑补充,4人配合的相当默契。

看到这个场景,我就立马想到寒假放假后,苏书明校长给南海街全体教师讲的班级学习小组的建立与课堂小组学习实操,张齐华老师课堂上小组合作刚好印证苏校长讲的相关内容,在我们自己的课堂中,一定要建立学习小组,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学会合作,大胆探究的能力,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兵官兵。张齐华老师课堂上镜头下的这个学习小组,他们是有机划分的,组长是中心发言人,各项能力都非常强,另外2人程度中等,有1人相对来说程度稍差。组长起到引领作用,相当于1号学生,围绕讨论的学习单进行,分配好每个题目对应的组员,组员讲的时候必须有理有据,别人发言时不随意插嘴打断,如有疑问,最后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整个画面呈现出来的是,小组合作时,要听从组长的安排,有序发言,组长及时进行总结提问。张齐华老师的4人小组他们是学会倾听的,学会记录,学会互学,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最终实现变学会为会学。

15分钟组内讨论后,进行组内过关,自己独立思考写,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这前面都是学生自学,合作学习完成的,通过这些以后,张老师提出来,你还有什么疑问?5分钟的答疑环节,让大家的想法再次碰撞,最后张老师进行一个总结提炼。

这节课和寒假期间龚雄飞老师学本教学这本书很相似,龚老师在书中讲到小组的规模,分组方法,小组分工,座位调整四个方面。首先小组的规模,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大多是4人组或者6人组,我们班为4人组,这样的安排,个体合作的职责会得到强化,增强个体合作的责任感,学生都能参与到合作中来,其中在分组的时候,要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异质是指在小组内要按照优秀,中等,后进三个层次来分配学生,实现差异化分组,组间同质就是对小组进行均衡化的资源配置。例如我们班的马铭遥组,马铭遥,关皓轩,罗丞志,张曼琳四个成员,马铭遥综合实力都很强,罗丞志,张曼琳属于中等水平,关皓轩程度较弱。龚老师讲到的小组分工对我的感触很深,例如马铭遥小组,因为她的实力较强,所以他们组马铭遥成为了小组发言人,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另外三名同学展学交流的机会,这就变成了恶性循环,因为你不会说话,所以不让你发言,由于得不到锻炼,那么就更不能让你发言。反观自己的课堂,不就是这种情况吗?在公开课或者示范课中,我们往往在课堂上会直接点发言人,一方面他能快速准确的说出我们想要的答案,另外会让整个课堂变得所谓的很流畅,感觉老师也很有水平,实际上我们是害怕中等或者程度弱的学生发言影响我们的进度,我们无法掌控课堂,那么这节课就变成了不成功的课。久而久之,那些程度中等和较弱的学生没有锻炼的机会,能力得不到提高,这样的小组合作就是不成功的。

张老师这样的课堂是成功的,从表面看张老师看似很轻松,实际上在前期学习单的巧妙设计,课堂上关键点的总结都是需要在课堂背后付出的,45分钟的课堂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真正实现了合作学习。张老师的课堂是我前行的方向,自己要加油!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