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图形》听课反思(张晶晶)
宋慧贞发起了2021-10-05
0
回复
5
浏览

听完刘老师的课,感叹于一位70岁的老人依依旧精神矍铄的在给孩子们讲课,更感叹于他对待数学课堂的那份热情与激情。

刘老师整节课自然、朴实、亲切、睿智又不失幽默。首先在题目上做文章从倒过来的题目开始,让学生直观感受轴对称图形,然后他告诉学生轴对称图形并不神秘,也不复杂,是一种很漂亮的图形。接着他画一个图形,请大家猜一猜他要画什么,他故意画坏一个轴对称图形的花瓶,让学生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要两边一样,并且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到底怎样才能画出一个完美的花瓶,有同学说用电脑,有同学想到折纸的方法。刘老师就按照孩子们的说法剪出了一个完美的花瓶,也贴到黑板上,让学生对比这两个花瓶,去直观的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前半节刘老师紧紧依托画一个对称的花瓶展开教学:创造矛盾——让学生想办法画一个对称的花瓶——对照两幅花瓶图——寻找哪副图是对称的——讲解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等活动完成了新课的教学,在教学中刘老师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孩子的特点,选用他们较为感兴趣的素材,比如唤醒乌龟、乌龟做广播体操,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孩子轻松愉悦的边学边玩。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刘老师出示不同的图形与物体让学生体会对称轴不仅可以竖着,横着还可以斜着,选用与生活比较贴近的交通标志(直行标志、左拐弯、靠右行等)让学生体会到这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跟的位置、方向都没有关系,是跟图形的形状有关系

这节课虽然是一节数学课,但是听完整节课会发现刘老师是在跳出数学教数学,在讲课的时候不仅仅光交给孩子本节课所应达成的知识,还给孩子讲对称的称、重合的重以及对应的应这几个多音字,以及甲骨文中的对称,刘老师以甲骨文中的“人”引入,两个人排队(从)、两个人背靠背(北)、两个人转头排队(比),扩宽了孩子数学课本之外的知识面,让孩子真实的感受到数学好玩,通过残花还是轴对称图形这个游戏,从六瓣的对称轴可以横着、竖着、斜着,孩子呼呼的吹,直到最后的一瓣花,对称轴只有一种画法,这个游戏让课堂再次推入高潮,孩子们喜欢这样的游戏,不仅学习了知识,还让他们对数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刘老师在红点的位置与哪个点对应这个游戏中渗透了高年级的对应思想,让孩子初步感知对应思想。出示与生活紧密结合的电子表,电子表显示的时间是对称的吗?12:12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说因为对折后2和1凑一块了,刘老师就赶紧问12:21这次吗?孩子能迅速的发现2和2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刘老师接着问12时几分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又进入了深度思考,一个问题连着一个问题,孩子的脑袋一直在不停的思考,这不正是我们现在需要的课堂吗,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了12:51是轴对称图形,对于一年级的孩子真的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接下来的13:13这个时刻,受刚才12:12那道题的影响,跟大多数孩子的想法一样我当时看到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但是这时有个别孩子提出了不同意见,我们可以横着对折啊,是啊,看来我们看问题也要换个角度,再接着问10:01呢?既可以横着画对称轴,也可以竖着画对称轴,这个环节不但让学生们学习到了变通的看待问题,也让我这个听课老师受益匪浅。课的最后刘老师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轴对称图形?通过一架起飞的飞机为什么飞机能起飞,是因为飞机是对称的,让学生感知对称不仅仅是美,而是关系生活的各个方面

刘老师的课能让学生真正的放松下来,参与到活动中去,“翻上去”、“打开”、“乌龟做操”、学北风“呼-呼”,看起来好似学生表面参与,其实在学生的一翻一开当中,建立了空间观念。整节课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孩子们的欢笑声不断,孩子们喜欢这样的课堂,孩子们喜欢这样的老师。向名师学习,反思自己,争取早日归还孩子们欢声笑语的课堂。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