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儿童数学关键能力》读书笔记(胡维)
宋慧贞发起了2021-10-05
0
回复
5
浏览

摘录一: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再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让儿童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感悟一:当我读到如何引导儿童对数据进行深入解读这一章节时,我更是感悟颇深,从不同维度分析,对数据进行广度解读。组织讨论的时候鼓励儿童交流各自获取信息的方法和角度。增强他们相互的理解和认同,而不要统一到某个角度。 分层读取信息,对数据进行深度解读。在读取数据信息的时候,有些数据是很容易找到相关信息的,而有些数据则需要对其进行深度解读。可以指导儿童分成几层对数据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儿童积累读取数据信息的经验。通过整理对数据进行深度解读。整理数据是为了给儿童带来新的视角,让他们从新的角度再次提取信息。其实,每个儿童整理数据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要对儿童数据整理的深度、广度及独创性及时进行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儿童主动整理数据的意识。 根据分析引导儿童合理决策。从多个角度对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儿童要根据数据做出合理的决策。做决策时,儿童可能要整体去看用各种分析方法得到的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有的时候根据需要,儿童也会提取几个重要的数据帮助自己做出判断。

摘录二:数感是架在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只有不断地给儿童创造“舍去现实背景去抽象、回归现实背景去联系”的机会,他们才能在“来来往往”的过程中形成数感。数感是对数的感悟,既有感知的成分,又有思维的成分,因此,数感的培养需要直观经验与理性思考的有机结合。情境是儿童数学学习的“承重墙”,有了情境做支撑,数感才能稳固。

感悟二:数数活动的教育意义深远。课上如何让学生数数、数哪些数、怎么数都能反映出老师对数数活动教育意义的认识水平。课上每一次数数都应精心设计,每一次数数都应目标明确,是要数出方法还是要数出结构,是要数出关系还是要数出规律,老师都要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把数感的培养蕴含于数数活动中。

摘录三:估算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儿童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是发展数感很重要的方面。估算中的数感主要表现为: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选择适当的算法解决问题,能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并能有效预测相应的结果。

感悟三:在解决问题时,我们需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合理判断什么情况下需要往多估,什么情况下需要往少估。利用不同问题的对比,帮助学生分析该往大估还是往小估。有时学生在计算时,“不用笔算,就能看出结果”,有时“不需要精确计算,也能得到答案”。课堂上,需要老师结合数据特征,设计估算教学。在判断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交流、多反思,在应用估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摘录四:要发展儿童的符号意识,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是关键。儿童想解决问题,先要有符号表达的需求,再有完善符号表达的需要,完善的过程就是符号抽象的过程。儿童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时的“乱”、说不清道不明时的“堵”都是符号抽象的土壤。要由“乱”到“齐”、由“堵”到“通”,需借助儿童的作品,让儿童在不断修改作品的过程中交流、讨论、反思,最后达成共识。通过交流完善作品,儿童就充分地经历了符号抽象过程。教师要做的是选取适合交流的作品,适时地点拨,起到一个组织者的作用,主角是儿童,让他们说,让他们想,让他们做。

感悟四:老师需要准备适合学生的活动场景,引导学会说呢过独立思考,不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不打断学生思维过程。然后交流对话,思维碰撞,在对比中读懂他人的意思,在修改中读懂他人的意思。

摘录五:空间观念是数学教学中要培养的关键能力之一。发展儿童的空间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丰富的素材,开展多样的活动,发展儿童的空间观念。空间观念的发展离不开“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但又不局限于这部分内容,教师要深入研究数与代数、统计的教学内容,充分挖掘,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素材,逐步培养儿童的空间观念。

感悟五: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图形的直观作用可以很好地帮助儿童理解这个运算定律。例如,你可以出示一个长10厘米、宽7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借助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来理解乘法分配律。利用这样的面积模型来理解乘法分配律,使学生经历了从直观向抽象过渡的思维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计算教学中、在问题解决中都可以借助几何模型探索思路、进行分析。为学生呈现这样的素材,既有助于数与代数的学习,又可以发展空间观念。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