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读书笔记(金燕)
宋慧贞发起了2021-10-05
0
回复
6
浏览

摘录一:关于小学数学教师角色,我认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但更是欣赏者,会欣赏学生,会欣赏学乍一看不怎么样的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欣赏学生的正确,会从教育的角度欣赏学生的差错,热爱学生的教师几乎都能保留一颗永不衰竭的“童心”。

感悟一课堂上不应该是高高在上、自以为是。要放低姿态,蹲下来听听孩子的心声,只有接纳、欣赏学生,才会真诚的欣赏夸奖学生,才能与学生从容的走到一起。

摘录二:好课,教师就像带着学生跳探戈,进退自如。教师要从心理上、行为上做到放手,还课堂给学生,再退的同时,教师要随时站出来,适当引导、帮助和促进。

感悟二:一节课40分钟,我们说话应该占多少分钟?如果自己牢牢站在讲台上,那学生就失去了主体地位;但退出并不是无所事事,在学生讨论时、有疑惑时、总结时,教师就应该站出来加以引导。矛盾的澄清、错误的纠正都有赖于老师的“进”。

摘录三: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让学生学的扎实,认知深刻,牢固掌握,力求活学活用,而不是死记长方体的特征,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感悟三:华老师安排的切苹果活动,首先一刀得面,两刀得棱,三刀得顶点。这样的演示,清晰的展现了面、棱、顶点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摘录四:新课程强调教学的生成性,教学的生成必然伴随着教与学双方积极主动的思维与创造,伴随着随机真实有效的互动。没有化错,就没有创造性的生成。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就更加呼唤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期待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温暖的化错。

感悟四:每个人的经验、观点不同,对问题的看法就会不同。小学生更是如此,学习就是会不断的出错,所以我们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在化错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真正的学习,才能有我们期待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

摘录五:差错对于学习就像砂粒之于河蚌,起初是拒绝不愿意接纳,但又没法排斥,后来改变策略分泌汁液来包容沙粒,反而培育出晶莹剔透,流光溢彩的珍珠。

感悟五: 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差错,是老师的职责,老师经常老是抱怨一个问题:“一道题,学生做错了,老师讲了三遍,学生还是做错了,谁笨?”我觉得出现这样的现象也很正常。其实明白人明白的,算理是一样的,不明白的人,却各有各的困惑,学生的差错千奇百怪,老师要做就是必须明白学生的困惑,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

摘录六:师者若水。课前,师者要往高处走,提升丰富自己;课上,师者要往低处流,接纳欣赏学生;课后,师者依旧要往高处去,反思改造经验。这样我们的人生修为渐臻至善“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感悟六当我们往低处流,才会真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被尊重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当我们往低处流,才会好奇的想看看学生那边会怎么想;当我们往低处流,才会惊讶学生的发现,明白与我们想法不一样的,不一定就是错的,当我们往低处流,才会真诚的欣赏和夸奖学生,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这不是传说,当我们往低处流,才会从善如流从容的学生一起行走。

摘录七:人的成长,并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精神和灵魂的发育成熟和提升,知识是容易教授的,技能是容易训练的,但精神和灵魂的成长却需要“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感悟七:我们教学应该像农民那样,农民种的庄稼长的好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的适宜?有没有及时浇水除虫?因为他知道庄家始终是无辜的,我们应该向农民那样,经常追问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什么总是出错?只有尊重孩子,不断地调整和付出,才能期待他们茁壮成长成长!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