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一:曾鸣教授说:“生活是无字的书,眼光敏锐的人看得见精彩的词句。书是有字的生活,感情丰富的人才能深刻领会。作为教师,应该把教育的视野投向生活,在生活中触寻教育的灵感。
感悟一:其一,就像书中提到的那样,从生活实例中感受到医生一旦误判了病人的病情,自然就会实施错误的“治疗方案”,轻则给病人增加痛苦,重则危及人的宝贵生命。将其推到教育中,我们就不难理解教师如果误判了学生,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尤其是学困生的状况没有做到了如指掌,成竹在胸,那么也同样会实施错误的“施教方案”。对学生所形成的伤害,不亚于医生对病人所造成的伤害,甚至更重!其二,当我们在生活实例中有了深刻感受,就可以由此出发,想想在教育中,是不是有类似的现象?形成一种联想自觉,借助这些,或许能解答自己在教育中所遇到的一些困惑。
摘录二:做教师的都希望自己能上出好课。年轻教师为此经常照着专家的一招一式进行模仿,但却常常事与愿违。吴正宪老师告诫年轻教师:“好课不是靠说出来的,好招不是靠模仿出来的,好教师不是靠教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爬滚打历练出来的。”教师的实践不能盲目地跟风,更不能简单地人云亦云。要在学习借鉴他人的同时,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见解,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
感悟二:我就像张老师提到的普通年轻教师一样,经常会照着专家的课,一招一式地去模仿,但两三次下来,我发现教学效果并不像专家那样好,很多时候还会上砸。逐渐地,我开始感觉到成功的课是有它的主人的,而主人就是能抓住那节课教学设计的“魂”的人,能抓住魂,其中就必定有他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和自己的个性与风格融为一体。因此,在向专家学习时,除了听课,还应明白他们这样设计的目的,他们的教育理念也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在此基础上,还要和自己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行调整,将“魂”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中,方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摘录三:回顾自己的教学实践,如果说总结自己的教学个性的话,我愿意分享的是我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一一备课定要备板书。板书设计,既是一节课的框架,也是一节课的精华,更是一节课的微型教案。尽管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能够辅助教师的教学,但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重要。
感悟三:备课时,我往往比较重视备思路,对于板书的关注还不够。每研究一节课应该怎么上时,我总会看教材,然后看教师用书,找出这节课的重点、难点,然后围绕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一个简单的思路。至于板书设计,往往讲着讲着就随手把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板书了。读完张老师这段话,我明白了板书设计其实不只是重点内容的体现,它更是一节课的精华以及微型教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将向张老师学习,备课时除了备思路,还要定板书,对板书设计精益求精,将教学思路暗含在板书之中,使板书逐渐成为一篇详案的“缩影”,让教学“轻装上阵”。
摘录四:追求每一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常常是“课内损失课外补”。尽管下了很大功夫,但收效甚微。在师父的帮助分析和指导下,我找到了症结,悟出了要走“优化课堂教学,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的教改之路。
感悟四:课内损失课外补,很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负面情绪,教师也心累,的确不是个好方法。课堂上的不足不该由课余时间来买单,而应该向课堂要高效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是教与学的关键所在。高效的课堂必须要厚备课,教学设计提前完成,关注学情,分配好课堂时间,掌握好教学方法,紧抓教学重难点进行讲解,课后还要做好教学反思。
摘录五: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他的《教海漫记》一书中写道:“我的确是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中国这么大,教师这么多,实践经验该有多丰富啊!在教学第线里,不知有多少个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我不同于别人的,恐怕就是喜欢思,喜欢记,喜欢写。”
感悟五:作为一线教师,我一直在不断实践,对于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我也不停地在学习和思考。但是,面对实践中产生的一些灵感或启发,又有多少是被我记录下来的?我总觉得不知道怎样表达,写起来很困难,又费时间,就这样推了又推,最后不了了之。等到之后又碰见类似的情况时,开始回想当时是怎么处理的,却已经忘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确如此。有想法,就应当让它成文章嘛!随着时间的流逝,积累的越来越多,写作也就不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