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的诞生》读书笔记(田苗苗)
宋慧贞发起了2021-10-05
0
回复
6
浏览

摘录一:我深深地知道,好课不是“模”出来的,而是“磨”出来的。磨课能够集思广益,充盈智慧,锤炼自己。这是我,也是所有青年教师成长、成熟的法宝!

感悟一:“好课不是‘模’出来的,而是‘磨’出来的。”这句话早就听张老师讲过。而今阅读至此,才明白其中的深意,作为教研员的张老师尚且能这样严于律己,对自己如此高的标准,那我们从事教学以来的辛酸又算什么呢?这真是我们成长的法宝。在这本书当中,我找到了成长的钥匙。张老师接底气的经验分享和成长之路,让我感同身受的同时,更加坚定了努力前行的决心和信心。

摘录二:事后想想,自己本来就对开车没信心,这个时候,他们既不鼓励,又不帮助,而是一味的训斥,我怎么会有信心和勇气再练下去呢?!我终于尝到了“学困生”的滋味……

感悟二:生活与工作,殊途而同归,生活中有教学,教学中有生活。作为老师,需要有同理心,时刻提醒自己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

摘录三:在教“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时,吴老师举出例题“猴弟弟采了4个桃子,猴哥哥比他多采了三个,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子?”他没有生硬的引导学生“题目中有哪些条件?提出什么问题?……”而是机智地在条件和问题之间出示了一个“智慧小人儿”,然后声情并茂地问学生:“如果智慧小人儿向前看,他会想到什么?如果向后看呢?”

感悟三:在进行低年级教学时,不妨把自己当作孩子,孩子最喜欢什么呢?当然是动画片了!当老师把数学课上的像动画片一样生动有趣,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学不会、弄不懂呢?

 摘录四:潘老师能够在突出教学重点的同时巧妙的制造“认知冲突”(是图形就有周长,那么图形角有周长吗?),在学生学习产生“矛盾”的关键时刻能够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使难点不攻而破,使知识的传授那么自然,令人回味无穷。

感悟四:对比《周长的意义》这两个教学片段:读完宋老师版,感觉讲解的详细、到位。而读完潘老师版,感觉到的是透彻、深刻。如何从处理一过渡到处理二呢?这离不开思考和实践。如何在学生的教学难点上制造“认知冲突”,点燃学生热情,是我接下来要重点研究的方向。

摘录五:由此,我想到医生一旦误判了病人的病情,自然就会实施错误的“治疗方案”。这样,轻则给病人增加痛苦,重则危及人的宝贵生命。这是一种有形的伤害!教师如果误判了学生,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尤其是学困生的状况没有做到了如指掌,成竹在胸,那么他也同样会实施错误的“施教方案”。这对学生的伤害将是无形的!无形的伤害比有形的伤害更可怕。

感悟五:治病与教学,有形与无形。不同的领域,类似的道理,对比强烈,发人深省。很多时候,教师对学生无形的伤害比医生有形的伤害更可怕,这种伤害是心灵上的、是无意识的。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肩负的使命其实比我们认为的重要的多。

摘录六:每个教师内心深处都渴望成为好教师。但好教师的成长没有捷径可走,它需要教师练就深厚的教学功底,这是成为好教师的重要保障。每个教师都要走“学习-实践-积累-提升”的专业成长之路,通过学习滋养底气,通过实践练就勇气,通过积累增加灵气,通过提升造就名气,从厚实功底,涵养内心,强根固本。

感悟六:作为教师,成为一名优秀老师是我不懈的追求。怎么成为好老师?是需要付出、学习,是没有捷径可走的。看似容易模仿的教学环节,为什么我们借用后就变了味道呢?其中缺少的就是看似无形的教学功底啊!打铁还需自身硬,想让核心素养落地,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先练就一身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才能有不断向上的底气。

摘录七:教学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学不是简单的重复,他是常新的工作。教师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中,不能只是“复制”和“粘贴”,而应该不断地“横向超越他人,纵向超越自己”,要永葆教学的激情,追求教学的创新。

感悟七:作为教师,要走“学习--实践--积累--提升”的专业成长之路,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模仿和学习,要在学习的同时不断进步,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

摘录八:在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中,我常常拿普通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做对比。普通教师是“做过了--放下了--过去了--忘记了”,专家型教师则是“做过了--记下了--反思了--提升了”。

感悟八:关于听课学习,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但为什么收效甚微呢?张红娜老师拿普通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做的对比,道出其中缘由,是啊,二者的共同点是“做过了”,而专家型教师恰恰多了积累、反思和提升,这也是目前我要努力的方向。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