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一:
每个教师内心深处都渴望成为好教师。但好教师的成长没有捷径可走,它需要教师练就深厚的教学功底,这是成为好教师的重要保障。每个教师都要走“学习——实践——积累——提升”的专业成长之路,通过学习滋养底气,通过实践练就勇气,通过积累增加灵气,通过提升造就名气,从而厚实功底,涵养内心,强根固本。
感悟一:
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好教师,必须要经历属于自己的成长过程。要不断的修炼自己,通过学习——实践——积累——提升,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发展路径。课堂是检验教师成长的阵地。教师成长的反馈体现在课堂上,课堂上对教学知识重难点的把握是否透彻;课堂上是否以学生为主导,抛却一问一答的传统模式;课堂上是否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地等等。所以,能够使教学能力提升的成长,都应在把握课程标准之下,围绕学生与课堂展开。教师应该通过研教材,读学生,析课堂,积反思,不断厚练自身能力,逐步向厚重教师迈进。
摘录二:
面对概念、法则、公式等所谓的一些“死知识”,我们习以为常地认为就应该把它们“教死”,学生就应该“学死”,殊不知,这样下来,学生掌握的永远都是“死知识”,解决问题时使用的永远都是“死方法”,我们的学生发展能与新课程同步吗?
感悟二:
学生跳脱的思维,我们要抹杀掉吗?当然不行。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之一就包括创造能力。学生跳脱的思维,其实是学生本身创造性的一种表现。在做周长单元测试卷时,我们班的小丁同学,诺诺的问我一道关于剪最大正方形的题目。小丁同学,因为在之前考试中的格式分扣过一分,所以他的询问语气异常的小且充满着不确定。在这道题目中,长方形的长是8分米,宽5分米,减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剩下图形的周长。他问我,直接用8×2可不可以?是啊,这道题必须要求出剩下长方形的长和宽套公式才能求周长吗?非要讲求格式才给分吗?当然不是。8是剩下长方形中长和宽的邻边和,已知邻边和再乘二即为周长。如此灵活的计算方法,不仅要肯定学生的想法,还要提出赞赏。
摘录三:
学生课后通过作业,试卷等给我们的教学做出了及时反馈,向我们传达了学习中存在的最真实的信息。教师不能只关注其正与误,还要对其作出合理,科学的分析,从中悟出教学的得与失,正确把握教学的新走向。
感悟三:
教师对学生作业、试卷中出现的较共性的错误进行分析,会发现学生在本堂课或本阶段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针对这些共性问题的思考中,发现出错的原因,找到解决的方法,再融入自身教学,将课堂变得更加成熟。在学生学完数学广角稍复杂的组合问题四选二之后,学生在作业中出现了些许问题。关于组合的铺砖问题、人民币问题、握手问题, 一些学生并不明白该怎么做。课堂上的例题,学生明明都听懂了,为什么在做题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我曾陷入反思,应该是课堂上没有真正的去追根究底,挖本源。其实作业中的这些题型,只是换了情境,但是与例题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同一属性的事物四选二的问题。所以,是不是应该在课堂中帮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抽取相同的本质呢?比如,在教学完例题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关于例题球队问题,其实是四选二的组合问题,这里的四选二还能换成其他的吗?学生进行头脑风暴,从而让学生自己去创造情境,在不同情境中发现共性,进而加深对例题适用方法范围的理解。
摘录四:
引导学生放眼生活并赋予生活以数学化的思考,会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在散发着浓郁的数学气息,数学与生活竟是如此的完美统一。
感悟四:
在小学数学知识学习中,与生活接轨的应用性很强。通过学生从生活的角度观察数学,学生更能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味儿,感受到与数学的距离原来是十分接近的,从而更容易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年月日一课的首次设计中,我直接出示了年历,重点也只关注到了年月日的关系以及记忆方法。其实,年月日,是与学生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可首次设计偏离了生活,并没有让学生在数学课上体会到年月日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课的开头,可以让学生回顾近期自己所经历的节日,以及在节日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使学生将课堂学习带入自己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中的生活乐趣及应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