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经典摘录与感悟(胡晓瑞)
宋慧贞发起了2021-10-05
0
回复
18
浏览

摘要一:美国当代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课堂上,问题的不断产生犹如心脏的律动般有力量。好的问题,可以让数学课堂更加厚重、灵动,充满思维的碰撞与峰回路转的荡气回肠。那么,好的问题从哪里来?儿童,应该成为数学问题的重要源泉之一!但是,很多教师有着这样的困惑:学生似乎提不出问题;学生提的问题并不是“真”问题。我们应该重新唤醒儿童心底那份对“问题”的情有独钟,鼓励儿童提出那些“介于已知与未知之间而又须知”的真实问题。

感悟一:最近我们一直在上网课,在上网课的过程中,因网速原因,无法和学生直接进行言语交流,所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几乎看不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迟迟没有灵感,后来在看国家云平台的课时发现,我们可以预设学生的问题或者提前找学生做访谈,把这些问题当做课堂中的大问题进行解决。联想到学校里的课堂,让儿童提出问题,我们真的需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把教材中的情境变得丰富一些。我们还需要倾听、鼓励和引导,用心呵护他们的提问,才能促使他们“敢问一想问一会问一爱问”。

 

摘要二:在开始鼓励儿童发现和提出问题时,儿童面对着情境,出于原始的好奇心,往往能够迅速提出很多问题。可是逐渐地,儿童的问题仿佛陷入了一种套路或者问题往往是脱口而出的,并没有融入他们的深度思考。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应该发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毫无疑问,问题的不断发酵、产生,正是儿童积极参与学习、思维发生碰撞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必要条件。

感悟二:看到这段话,让我想起经常听到老师说的,学生都不怎么爱发言了。是啊,一年级的孩子上课时,我们经常能看到学生高举的小手,可到了高年级,我们发现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少,我们一直都在奇怪,怎么回事?而且,即便有时候我们设计了大问题,但是学生的回答总是虎头蛇尾,问题出在哪里?这段话帮我们明白,我们要打开学生的视角,只有视角打开,问题提的才开放;保护学生的好奇,才能引导学生思考后提出深度的问题。

 

摘要三:太多的教学实践证明,当儿童有机会对自己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进行真正的讨论时,儿童几乎都有用不完的精力和深入探索陌生领域的精神与勇气。问题使儿童真正产生了持续思考的动力。但是如果儿童提出的问题不是教学预设的问题,或者不是教材中要研究的问题,完不成教学目标怎么办?很显然,无论如何,你都需要积极回应儿童的问题,这是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的重要保障。

感悟三:这段话告诉我们,只有学生讨论自己提出的问题,才会有热情参与,才会想要探索下去。而且,这里还指引我们方向,对于不合时宜、不合心意的问题,我们也要积极回应。我们可以尝试帮助学生去梳理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思路,还要引导学生反思。关于让学生反思,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往往我们只顾着让学生思考,而没有回头看一看,想一想,所以学生的问题到最后,总是显得稍微肤浅了,不够深入。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