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一:数学课程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正是依托于具体数学知识、方法的学习而得以实现的。知识和方法是载体,是数学文化价值赖以彰显、实现的母体和根系。在他看来,只有让知识的学习伴随着丰富的数学思考,让方法的渗透伴随着理性精神的培育,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真正有文化意蕴的,而张齐华的教学艺术的精髓也正在于此。
感悟:我以前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很浅显,觉得就是一些数学历史、背景之类的,对于我们的数学课堂来说影响不大。但是,现在我对数学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数学文化其实也一种数学思维、数学精神,它应该渗透到我们数学课堂的始终,努力像张齐华老师那样用课堂的精彩来演绎文化的厚重与缤纷。
摘录二:数学课堂,理应是一个“由外向内”的价值转向。与其向着数学以外的“花花世界”去寻求课堂的精彩纷呈,不如从纯粹的数学内部去找寻数学内在的精神力量。
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是不是数学课堂上就要大量的呈现生活中的元素呢,我想并非如此,有些其实是过犹不及。就像《圆的认识》一课,呈现出生活中各种美轮美奂的圆形实物,学生看时就得好美,但学生看到的美是圆的美,还是那些实物的美呢,学生真的体会到圆内在的美了吗?就像张老师后来提出的圆的美一定要让学生从圆的特点,圆的本质中体会,才能真正的感受到圆不同于其它平面图形的魅力。
摘录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生物、物理、化学、数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
感悟:身为老师,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告知学生,而是应该适当的有所保留,让学生对未知的事物产生探索的欲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道路上永无止尽。
摘录四:数学文化,虽然表现为思维方式、价值判断、思想观念等层面上的东西,但不可避免地凝聚在或投射到数学定义、定理、技能中。可以说,文化性是数学的学科特质,数学文化与数学同在。学生领悟数学文化需要依托数学知识与技能,反过来,感悟到了知识与技能中蕴涵的文化底蕴的学生,肯定会加深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而对知识与技能达到了新的理
解程度,则又能在更高的层面上感悟其中的数学文化。如此螺旋上升,直至认识的高层次。
感悟: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我们应该让数学文化走进到我们的随堂课中,渗透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只有把文化和数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课堂,更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情感。
摘录五:,一线教师的随堂课和数学文化并不矛盾一关注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学习情况,实质就是站在眺望数学文化的此岸,就是获得了实践“数学是文化”理念的很好契机。
感悟: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不能脱离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去琢磨给课堂加什么文化的东西,怎样体现数学味,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在数学课堂上,文化品味的流淌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数学味也就成了课堂的灵魂。
摘录六:一个学科教师的确需要对本学科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但这种理解应深入教师的骨髓,在教学的一言一行中成就一种氛围,让学生侵染其中,而不一定非要在每一课堂上都展示出来。很多时候,我们应该腾出另一只手,更多地去研究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
感悟:课堂上,老师往往都会不自觉地想展现自己的博学与学科底蕴,而忽视学生的能力。其实,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是什么,有什么?课堂上学生究竟应当获得怎样的知识和能力?学生最终要达到怎样的程度,这一课又是如何体现的?课堂上是不是“教师问,学生答”就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呢,并非如此,课堂上如果只出现了“老师的问”,而没有出现“学生的问”,这样的课堂显然没有达到学生思维发展的目标,我们的课堂应该出现更多的问题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而非是教师提出的。
摘录七: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在数学中,客观事物的颜色、质地、气味等方面的属性都被看做非本质属性而被舍弃,只保留它们的形状、大小、位置及数量关系等方面的共同属性。数学概念是一切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的基础。一切数学规则的研究、表达与应用都离不开数学概念。所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感悟:小学数学中的概念课占比很重,怎样上好概念课,是不是只要让学生知道概念、能运用概念解题即可呢?当然不是,我觉得概念课一定要让学生了解概念的本质,甚至是让学生独立探究出概念,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事物的概念,并能灵活运用。
摘录八:数学美是客观存在的。较之艺术美而言,数学美是一种至上的、崇高的理性美。它不像艺术美那样可以借助外部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但是许多在外行人看来是枯燥无味的符号、公式、法则,数学家却能理解其中的奥秘和神韵。那是一种属于观念形态的、折射着理性之光的美,犹如罗素所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
感悟:热爱数学的人,哪怕看到一个简单的数、符号都觉得它是美的,可是对于现在的很多孩子来说,数学就是为了考试,就做题解题。如何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真切的体会到数学的美呢?这需要也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用心去探索和实践。
摘录九:用一颗灵动的心去感应,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捕捉,用“蹲下身,走进去”的育人情怀引领学生触摸数学的精彩,贵在于细微处着笔墨。张老师对教材的深加工,对文本的精加エ,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
感悟:为什么张齐华等大师的课堂总是那么吸引学生,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而我们平时的课堂,却需要老师不停的组织,提醒学生注意力集中。我想这和他们每次上课时精美的课件、精彩的教学设计都是息息相关的,总重要可能还是他们身上那独特的个人魅力吧,能够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让学生沉浸在他们设计的情境中,能够触发学生敏感思维,触动学生内心的想法。
摘录十: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张齐华。
感悟:听张老师的课,永远都能给人一种感觉——新。张老师不管是讲别人已经上过的课,还是讲自己以前上过的课,都能够推陈出新,上出另外一种感觉,让人能够体会到张老师对课的深入研究与解析,有人说超越别人容易,超越自己难,可是恰恰相反,张老师要做的就上不断的超越过去自己,把自己的课打磨的尽善尽美,更适合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