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的诞生》经典摘录与感悟(张亚平)
宋慧贞发起了2021-10-05
0
回复
19
浏览

摘录一: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说过:“好课不是说出来的,不是模仿出来的。好课要反复研磨,一定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好教师不是教出来的。好教师一定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摸爬滚打中历练出来的。“我们坚信,每个教师都具有教学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资源,每个教师经过努力都可以成为一名好教师。”

感悟:结合最近的线上教学感触更加深刻,线上一节课的背后,是经过反复研磨,反复修改后的结果,四个校区同年级的数学老师,一次次教研,一次次探讨,目的就是把最好的教学呈现给同学们。

 

摘录二:每个教师内心深处都渴望成为好教师。但好教师的成长没有捷径可走,它需要教师练就深厚的教学功底,这是成为好教师的重要保障。每个教师都要走“学习一实践一积累一提升”的专业成长之路,通过学习滋养底气,通过实践练就勇气,通过积累增加灵气,通过提升造就名气,从而厚实功底,涵养内心,强根固本。

感悟:“学习一实践一积累一提升”,这是教师专业成长之路,我们现在往往奔波在学习名家课例,然后搬到我们的课堂上,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追其根本原因,我们还是没有名家强有力的教学能力。习总书记提到的四有好老师,其中有扎实学识,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练就扎实的教学能力,勤学习,勤实践,善积累,重反思。

 

摘录三:挨训,张老师练习开车情景。等我回过神来,他们还在恐惧中,这次,没等老公“开批”,儿子就发话了:“妈妈,您还是个数学老师呢,怎么就这么没有灵气啊!我爸说得对,您就是太笨了,根本学不会!”接下来,又是老公的一顿严训.....我刚刚找到的一点儿感觉就这样全部消散了,怎么也没有心情和自信再练下去了,我们的散心活动不欢而散。事后想。自己本来就对开车没信心,这个时候,他们既不鼓励,又不帮助,而是一味地训斥,我怎么会有信心和勇气再练下去呢?

感悟:张老师把自己开车的情景形象的比喻成学困生学习时的场景,这个场景非常有画面感,张老师的爱人和儿子就好比课堂上的我们,我们对于学困生,大多的时候也是训斥,我们真的应该换位思考一下,我们应该给学困生更多的鼓励和关心,如果只是一味的批评,他们对于学习更加没有信心。

 

摘录四:旅游教学,理想中的跟团游。导游总能站在游客的角度,设计一套以游客为本的旅游方案。旅行途中,他始终挥动着小旗,导引着方向,时而走在游客前,时而走在游客中,时而激情的讲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悠久,等等它既是引领者,又是伙伴,既是亲历者,和游客一起对风景保持初始的心态和激情,带动大家游玩的热情。在最美风景处,他一定尊重游客的玩性,让大家多体验。他会细心洞察每位游客的情况,因人而异的做出合理的安排和建议。自然的,我就想到了教学,他不也正是师生在知识的美景中一次次的旅游吗?其中,学生就是游客,教师则是导游,没有教师主导的课堂,会是什么样的课堂呢?没有教师引导的学习,会是什么效率的学习呢?它一定如我们的自主游,学生虽加深的体验获取了自由,但增加了盲目,多走了弯路,降低了效率。因此,有效的教学一定不能少了教师的主导,而有了教师导学的教学就一定是理想的教学吗?

感悟:教学与旅游也是相通的,理想的教学也正如我们所理想的跟团游,学生渴望教师的主导,但一定不是主宰。这就要求教师要科学地导,因学而导,循学而导,适时而导。另外,导游对于一个景点,他已经去过无数次了,已经没有了初次见面时的激动,但是这个景点对于游客来说,他是第一次见到,游客好奇,希望导游能给出合理的安排和建议。我们老师就是导游,我们要把每次的教学都当成一次愉快的经历。

 

摘录五:追求每一节课堂的高效率,张老师说,在她参加工作时,常常是“课内损失课外补。”尽管下来很大功夫,但收效甚微,在师父的帮助分析和指导下,她找到了症结,悟出了要走“优化课堂教学,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的教改之路。

感悟:我们在教学中也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因为自己的课堂没有设计好或者安排好,导致需要再回炉重造,但这时候,首因效应已经牢牢的记在了学生的心中,你即使再花费大量的精力,效果甚微,这时候自己就更加身心俱疲。所以要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认真对待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