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号下午,在宋校长名师工作室的带领下,我们共同观看学习了两节名家课例,一节是顾志能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节是张齐华老师的“小数乘小数”。这两节名家课例都很精彩,都值得人细细品味。在这两节课里,让我一直思考的是顾志能老师的这节课。这节课是“生问课堂”的典型课例,大家更多关注的是课堂中学生们的提问。的确,数学课堂中教会学生思考比教会学生知识更为重要。但我觉得这节课中,顾老师对这节课最直接目标的关注更让我佩服。我们在教这节课时,可能认为这节课的目标是教会学生怎样用字母表示数,可顾老师这节课最关注的却是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是什么,所以他对这节课的设计让我们都叹为观止。正如他自己所说:小学生在“简易方程”单元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最直接的目标应是为“方程”的学习做准备,而小学阶段的“用方程解决问题”,其中的未知数都是一个特定的暂时未知的数。所以,他的这节课的设计方向都是扣住这个目标的,从一开始的导入,到进入新课的展开,以及最后的总结,都是围绕这个最直接目标——为学习“方程”做准备。顾老师这节课无疑是非常切合学生思维的,从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来,到课的最后,学生的思维还在延续。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我们的其他课例,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我们的目标把握是否准确呢?我们又是为什么而教的呢?当我们确立了课堂目标,也就确定我们一节课的方向,如果方向跑偏,即便精彩又有何用呢?能把一节课的方向把握准,即使课堂中稍有偏差,也不至于脱离轨道。所以,选定目标才显得尤为重要。我不由想起曾教过的“人民币”一课,我们曾把目标确定为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可是实际教学中大部分的学生都已经认识了1元5元10元等面值人民币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反思我们的目标的确定是否恰当呢?这样的情况下该确定什么目标呢?那种能引导学生持续思考的课堂,不为练习而教,不为考试而教,只为学生思维可持续发展而教,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课堂。有时候,不是学生不会思考,而是我们教师的定位有偏差。还记得统考中的一道题,求梯形的面积,没有告诉上底没有告诉下底,而是告诉了上底加下底的和,可学生却不知道怎样求面积了,过往的多个案例都告诉我们老师的定位有多重要,落实在一节课中,确定目标就有多重要。就让我们都向名家学习,向顾老师这样的名家学习,多探索教学,多反思教学,并进行实施,相信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