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田苗苗)
宋慧贞发起了2021-10-20
0
回复
5
浏览

疫情无情人有情,线上研修20218月11日,在疫情反扑、居家隔离的不利条件下,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宋慧贞校长召开全体成员线上视频会议,充分利用线上学习资源,着手开展8月份研修活动。

此次研修活动内容为观看两节名家课例,分别是“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的《小数乘小数》和“生问课堂”代表顾志能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两节课同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内容,分属于数的运算、式与方程两部分,特别是《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代数知识的起点,同时也是难点。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细品两节课中的每个环节,结合近期阅读张红娜老师《一堂好课的诞生》一书的感悟,让我对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这一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

  • 厚练功底,积累提升。

每次听张齐华老师的课,都被他幽默风趣、精炼机智的语言魅力深深折服,而这恰恰源于他自身高超的业务素养和精湛的教学艺术。

“老师有个建议大伙儿听听,两种思路供大家选择,A:由老师出3道题,你们负责算就行了。B:四人团队一起商量商量自己亲自来设计3道题,待会儿来考考全班的同学,选A还是B?”“计算就是这样,不仅要关注结果,还要关注过程。刚才老师发现有4位同学遇到了困难。两个选择,A:把错误的作品摆出来大家看。B:不用看,我们一起来猜测。想看的举手,想猜的举手。”讲授新课环节,张老师没有按照常规直接出示题目,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考虑到考察的知识点和题目的层次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化“要我学”为“我要学”。错例展示环节,张老师没有直接出示错例,而是让学生猜一猜哪里出了错,勾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猜别人错是假,辨自己对是真。

张红娜老师在《一堂好课的诞生》一书中说道:“每个教师内心深处都渴望成为好教师。但好教师的成长没有捷径可走,它需要教师练就深厚的教学功底,这是成为好教师的重要保障。”看似容易模仿的教学环节,为什么我们借用后就变了味道呢?其中缺少的就是看似无形的教学功底啊!打铁还需自身硬,想让核心素养落地,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先练就一身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 厚研教材,整体把握。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中这样描述:“深度学习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深度学习过程着眼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方法迁移,并有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核心素养。”正因如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抓住核心要素,充分利用迁移,实现深度覆盖,帮助学生落实核心素养。

一种衬衫的面料每米售价8.6元,王阿姨打算买3.2米。

  1. 王阿姨算出的总价是23.4元,你觉得王阿姨的计算对吗?
  2. 王阿姨儿子没有计算,而是画了一个长方形图,巧妙地用0.12+1.6+1.8+24算出8.6×3.2=27.52,你能看懂王阿姨儿子的口算方法吗?
  3. 营业员想用计算器计算,结果发现计算器有一个键坏掉了,怎么都算不出结果,猜猜看计算器坏掉的可能是哪个键?

在练习环节,张齐华老师并没有出示一系列计算题进行机械富练习,而是设计了一道有层次的习题。第一问的活学活用,第二问的数形结合,第三问的推理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怎样才能像张齐华老师这样设计习题,既能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方法迁移,又有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呢?归根结底要精通本学段的知识,能整体把握课标和教材,深挖教材所蕴含的教学资源,并能进行整合和创新使用。

三、厚读学生,以生为本。

《新课标(2011版)》要求:“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审视整个教学过程,读懂学生自然成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

顾志能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充分体现了“生问课堂”的鲜明特征。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提出自己想到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兴趣,重点梳理出用什么字母表示、怎么表示、可以表示哪些数和有什么作用四个问题。其中,关键性的提问--用字母表示数究竟有什么用,作为这节课的核心问题贯穿始终。另外,顾老师对于“含有字母的式子”这一教学难点的处理也很巧妙,紧紧抓住(x+3)的理解这一环节进行重点研究,呈现学生的所有答案,讨论说理、逐一辨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开始有了“含有字母的式子能表示出关系,能表示一个新的数”这一思想萌芽,代数思想不言自明,呼之欲出。这节课的成功恰恰源于顾老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了解,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科学探索;不是脱离学生,而是以生为本。

四、厚析课堂,厚积反思。

厚析课堂要求教师要深入地、细致地、智慧地读懂课堂。这里的课堂,既包括他人的课堂,也包括自己的课堂。通过读懂课堂,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深刻反思和与教者的深度对话,从而更好地内化于自己的教学,做到在学习中思考,在扬弃中借鉴。

关于听课学习,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但为什么收效甚微呢?市教研员张红娜老师拿普通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做的对比,道出其中缘由,普通教师是“做过了--放下了--过去了--忘记了”,专家型教师则是“做过了--记下了--反思了--提升了”。是啊,二者的共同点是“做过了”,而专家型教师恰恰多了积累、反思和提升,这也是我们目前所欠缺的。

于细微处见知著,于无声处听惊雷。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厘米。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其实,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这就是“竹子定律”。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会因为前期的3厘米龟速生长而止步,认为自己是不是努力错了方向,又或者付出没有办法得到回报。到了后面,逐渐开始放弃了自己的选择,而投入了大众的行列中。但其实,这3厘米是最关键的。它就是我们成功的一个初始节点,只要能够成功突破,便可以像竹子一样,以10倍的速度迅速生长。做人做事做教师亦是如此,不能有急于求成的心态,而要善于积累,勤于反思,厚积才能薄发。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次学习,一次成长。如何让核心素养在数学课堂上落地生根,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我们要以“五厚”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成长为立体型的“厚重教师”!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