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1日,宋校长给工作室成员推荐了两节课,一节是顾志能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另一节是“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的《小数乘小数》。看完这两节课,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这两位老师的课堂幽默、风趣,课堂上没有华丽的课件,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简练的语言、及时的评价、学生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又不断的解答,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下学习。看完这两位老师的课首先蹦到我脑海中的就是生问课堂,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问题,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好的问题能顺应儿童的好奇心、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对于儿童的思维提升和未来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课标中也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两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这两节课堂上,我看到了以下几点:
- 教师放手——改变教师精心设计数学问题的常态,将提问权还给学生。顾老师以大问题开课,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什么字母?怎么表示?什么数?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上也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让学生整节课带着问题学习。张老师以六道复习课让学生选自己认为合适的两道给大家复习,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这节课张老师全程引导着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张老师不同于我们以往的直接给出题目让学生练习,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选择A、B两种方案,让学生真正去设计题目,这个设计题目并不是单纯的设计问题,而是带着思考和想法去设计,如果你是一位数学老师,你想问这个同学什么问题?你猜猜看,他们可能出现了哪些问题?在一系列真问题中,学生进行着深度学习。
- 学生敢问——鼓励学生提问,让问题遍地开花,教师肯定学生问题并且帮助提炼。在顾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提了一系列大问题,顾老师提炼出4个主问题,利用这4个主问题来展开今天的教学。在课堂上我会反复听到顾老师说:“这真是一个好问题,问出了很多同学心中的疑问,谁还有问题?”张老师对孩子们说:“你太有数学老师的潜力了!”“同学们都非常有想法,真好。”面对同学们的问题,顾老师和张老师及时肯定鼓励表扬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去问问题。
- 学生会问——创设适当的情境,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浓浓数学味的实际困惑。在我之前的课堂上,也会经常去询问孩子,谁还有不同的想法?谁还有困惑?但通常孩子们是为了配合老师或者是为了问问题而问问题,问的问题显然是他自己能解决或已解决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根本无法带领孩子们进入深度思考。看完这两节课后,感触较深的就是这两班学生都很会问问题,X到底是多少?怎么求出X呢?乘数都是一位小数,为什么结果是两位小数?孩子们问的很多问题都问到了点上,有效深刻。难道真的是因为公开课的学生优秀吗?我又回想起之前数学小数专家张红娜老师用我们班同学上课的情景,对比着我上课的时候他们一下子变得会问问题,真的是孩子不会提问题吗?并不是,是我没有给他们创设好的情境,也没有有意的去引导他们,他们的问题很难提到点子上。所以平常要多从自己身上思考为什么他们不会问问题,或者问的问题没有深度研究的价值,努力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敢问、会问。
在视频中思考,在理论中学习,在学习中模仿,在实践中反思,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效率,让深度学习在我的课堂上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