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
黄丹丹发起了2021-11-13
0
回复
17
浏览

 

     今年老师和同学们度过了一个特殊的暑假,8月隔离在家,我静心阅读了张红娜老师的著作《一堂好课的诞生》,心中慢慢的感动,加上在“双减”的提出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我对我的数学教学有了新的思考。

  • 乐于学习和钻研,提升专业素养

      从书中字里行间,深刻感受到张老师是一位善于研究,懂得爱的老师,她爱学生,用心研究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真心与学生交朋友。她爱数学,为了这一份爱,她扎根一线,潜心研究。她爱教师,他是一位爱上上课的教师,教研员,在课堂教学中,他敢于下水,有自己的思考和尝试,做唯一,勇于。她是我们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和良师益友。

      通过一类知识的整体把握,一个单元知识的调整补充,一节课的质疑完善,告诉我们怎样读懂教材;通过课前准备,选择教学的起点,课中合理做出教学的决策,课后正确把握教学的走向,告诉我们怎样读懂学生;从名师名家的教学、艺术赏析,以及自己一节节不同领域、不同课型、不同风格的教学案例中,告诉我们怎样读懂课堂。

      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我深知,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对学科、学生、课堂有着系统深刻的准确理解,才能正确全面的把握学科知识,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提升自己的教学境界,做一位学习者、实践者、一位思考者、一位研究者,助力学生通往“减负”之路。

  • 善用教学艺术,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张老师笔下的吴正宪老师和刘德武老师,大师的课堂可谓是人课合一,处处充满着教学艺术,彰显着课堂的问题,在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尽情成长和发展。两位老师的教学艺术是我需要不断认真学习和积淀的。

     语言从来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语言中所显露的气度与温情才是语言魅力所在。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语言更应是一种艺术的存在,它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是照亮学生心灵的五彩阳光。吴老师的“亲切之言”美在感人心脾,像春风化雨般温暖孩子内心,吴老师的“激励之言”助力同学们积极进行学习活动,让学生不断获得走向成功的动力。

      听过刘德武老师的一些课例,刘德武老师虽年近古稀等艺人精神矍铄,神采奕奕,言谈举止无不彰显出他令人叹服的精气神。台上的刘老师亲切慈祥,与孩子闷精心交流。一群刚入学两个多月的孩子,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他们课堂交融如此自然与和谐,这得益于刘老师高超的教学组织艺术,美到教学的关键处,每到学生疲惫时,刘老师总会巧妙的出招。“我们一起送小象回家吧,来,一起喊小象回家!”“咱们打开门,看看他们师徒四人好吗,我喊123,你们喊开门。”感谢岁月和智慧,让我们拥有了这位可亲可敬的智多星!作为一名低年级的老师,刘老师的课堂组织艺术真的需要我不断学习。

  • 引导学生展现真问题,努力打造生问课堂

      课程标准指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教师要培育学生发展的两种能力,张红娜老师的课例中很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引导。假期还观摩了一节顾志能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很受启发,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因为是聚焦问题展开学习,所以学生目标清晰,探究主动,思考深入,课堂上充满着学生真实思维的展现,在顾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在同学们的质疑和答辩中,课前埋在心中的疑惑一个个击破,从而彰显了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即为方程的学习做铺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步步深入,数学思维也得以发展。顾老师精彩的生问课堂,不仅是学生提问的课堂,更是生长问题意识的课堂。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要不断自问:是否展现了学生的真实问题?是否围绕真实展开学习?是否真实解决了问题?还能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吗?不断反思,不断前行,才能不断走进真实的生问课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一个儿童,立足于他们的未来发展,才能让数学变得有意思和有意义。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