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课——如何教对数学课
刘贝贝发起了2021-11-17
0
回复
20
浏览

《种子课——如何教对数学课》摘录及感悟

建安区镜水路小学 刘贝贝

摘录一

知识是有类型的,不同类型的知识,对学生所具有的意义是有差别的。对老师而言,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就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就要用合适的方法教也特定的知识内容。

目标是有层次的,因此,目标的达成也是有先后、有缓急的。先后缓急本质上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艺术把握。目标,大而言之有知识目标和人格目标,分别相对于教书与育人两件事情;小而言之有课时目标和学科目标;再小而言之有环节目标。

摘录二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学生认为有什么好想的,数学还是数学吗?所以,种子课的慢其实不是慢,是数学的本质。而平常我们上课的快不是快,是省略了数学内涵。种子课的慢,是为了将来的快。而平时我们上得快,可能将来会慢。

目前,我们擅长的教学是从知识出发到认识,这种教学是最方便最简单的。对于成人而言,因为有理性的认识,或者对于学历的需求,会耐着性子刻苦学习。但儿童不知道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他们对学历也没有需求,他们无法用理性克制自己。于是,儿童的数学学习就需要用上纪律,用上小红花等种种诱惑了。

但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儿童与成人的数学学习的差别,从儿童真实可见的经验理解入手,学会则会失分乐意参与,并参与的过程中慢慢地、慢慢地......使之突然变成了数学理解。他们会觉得数学十分有意思,不需要理性去控制的,因为数学学习的过程本身具有吸引力。

课业负担的减轻不是一句话,不是简单地规定少做题目,而是实实在在地去研究教学本身。相信好的教学是可以让学习变得相对轻松的。

摘录三

学生不是以一张白纸的姿态进入学习的。在他们的经验中,有我们所要学习的知识所对应的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他们理解数学的基础。

教学的进步,是慢慢知道了孩子具备哪些我们的知识所对应的经验,以及如何让这些经验与知识之间自然对接,完成生长。这个生长就是皮亚杰的“同化顺应”,就是我们说的“理解”。

我们在想问题的时候要去思考:学生愿意做吗?我们一定要去思考:学生会怎样想?这个指令下去能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不要我们自己做的很起劲,而学生的兴趣却提不起来。

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会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更多的时候要学会修改,多去思考,多从学生的角度创设情境,确定教法。只有不断深入地去钻研教材,才会有与众不同甚至  出其不意的收获。

 

感悟

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把数学的重要节点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种子发芽,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把握数学的脉络。

1.数学课应该怎样教?

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已有的经验基础,对比学生“明白”的与所学的内容是否一致?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教师也要做出改变,让学生从被动的学变为主动,主动学习就是自主学习,就是生本课堂。给学生思考、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参与课堂之中。

上好复习课,以前总以为复习课就是对知识的梳理,仅仅让学生收获了复习的内容。复习课不但让学生收获复习的内容,还要得到他们自己对数学思维的见解,得到对待学习和思考更深刻的认识。

计算教学要理清算理、算法和算律。

要想讲清楚算理,需要从意义着手思考。3个10加2个10是( )个( ),表示成算式:(   )。3个5分之一加1个5分之一呢?不算是整数还分数的加减法的实质是计算单位不变,计算单位的个数相加减。不见得画图是最能懂的,关键看是说明什么问题,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算法来源于对算理的熟能生巧,算理来源于对意义的运用,而算律是算法的窍门。我们利用算律使得计算变得更加的简便,然而原本可以减轻计算负担的运算定律为什么成为了学生的负担?学生在课堂上对运算定律的理解不够深刻,让学生们亲自经历,观察、对比、分析、总结,比如:①(20+17)×5 ②(25+4)×4 ③(16+4)×9 ④(17-7)×8。什么情况下用运算定律简便,利用运算定律是为了使计算更加的简单方便,而不是什么情况都可以用。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