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深度学习 共话“数的认识”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线上教研活动纪实 
田苗苗发起了2020-03-13
0
回复
23
浏览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季节。2020年3月12日,正值一年一度的植树节,深度学习项目第一次线上教研活动“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如期举行,讲座+课例的研修方式,将深度学习的“树苗”种进每个人的心中。许昌市宋慧贞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在主持人宋慧贞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教研活动,认真做好研修记录,开启学习新征程,谱写育人新篇章。

       活动伊始,来自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的范存丽博士进行了《“数的认识”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思考——承重墙的建立与隔断墙的打通》专题讲座。从单元内部打通关联到核心,单元之间打通构建大单元,大单元之间打通有效迁移三个方面进行了专业解读。计数单位、关系和数感是数的认识内容中的承重墙,怎样让承重墙承重呢?范博士以计数单位为例,从认识、理解、运用计数单位三个层面详细解读了计数单位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把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打下实践的基础。最后,范博士给出了六点教学建议,助力教师在教学中建好“承重墙”,让“承重墙”真正承重。

       在课例研修环节,来自北京皇城根小学通州校区的耿颖老师和河北省保定新市场小学的李铮老师进行了同课异构,以不同的侧重点分享了《万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耿颖老师借助数线、迪纳斯方块和数位顺序表等直观模型作为表象,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和核心概念,培养数感。李铮老师通过说数活动、群数、写写画画、辩一辩、拨计数器和给数宝宝找家等丰富的数数活动,把教学过程串成一串,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理解抽象的数。尤其是拨计数器和给数找家这两个环节,让学生对万以内数的理解由表面上升到本质,体现了深度学习的目标。在课后总结中,李老师提出问题:这节课10000这扇门没有关上,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等待着学生去探索。正如吴老师所说,深度学习的“深”并不是一节课全部讲完,而是要有整体的观念,让学生自己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

       课时教学研究后,来自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顺义实验小学的王秀杰、张丽老师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华研滨河小学的张荣老师分享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王老师和张老师从核心内容的解读和教材的重新架构两个方面做了详细解读,并以吴老师的课堂教学为例,在学生理解了数的意义之后,还要回归生活实际,提升核心素养。张荣老师从设计思想、主题解读、单元整体内容分析、单元整体学情分析和单元目标进行了解读,紧紧围绕着核心素养展开。分享的《小数的意义》典型案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单位的不断细分,在理解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构建和扩充数的知识体系。

       在专家互动评课环节,孙佳威老师和范存丽老师对以上的课时说课和单元说课进行了详细点评,四位老师目标明确,一直朝着计数单位和数感的方向进行教学设计,用核心问题去引领一节课。吴老师在总评时说,四位老师在设计课时做了大量调研,非常关注儿童。同时站在一个整体把握教材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紧紧抓住承重墙这个核心问题,在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上下了很大功夫。评课后,吴老师又针对老师线上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吴老师说,想要课上出新意,也可以很朴实的呈现,关键是要从学生出发,自己要清楚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课上完后要让学生明白。

       停课不停研,停课不停思。这种线上联合教研的模式给我们提供了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正如工作室主持人宋慧贞老师说的:“我们这样学习的机会非常难得,特别是跟国内顶级的数学专家教研,聆听最前沿的理论、深度又接地气的教学实例,让我们好好珍惜并把握这样的学习机会。每次研修活动以后一定要把心动化为行动,及时记录收获与反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长得更快!”相信在宋老师的带领下,借助互联网+教研联盟平台,我们的成长速度和教研水平,将更上一层楼!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