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无情人有情,线上教研共筑梦
许昌市毓秀路小学 田苗苗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最是踏春好时光。而今年的春天却与众不同,受到疫情的影响,我们没有出现在有教室的课堂,而是采用线上直播的形式展开教学,这是一场考验,它让我们懂得敬畏与珍惜,自律和团结。2020年3月10日,“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行动研究”项目专家见面暨项目培训会以线上直播的形式进行,共研共享,为全体小学数学教师提供系列化教研活动和优质教育资源,真是一场及时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次学习,一次成长。两个小时的直播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却让我心中“深度学习”的种子发了芽。我该如何改变自己课堂?怎样带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呢?在聆听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思考。
一、什么是深度学习。
吴老师以理论+实例的方式对“深度学习”的理念深入浅出的做了详细解读。深度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是否能达到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师的指导作用和挑战性的主题学习这两点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们要真正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依据课标、教材和学生设计出“大单元”知识结构和主题,形成一系列的问题链,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不断思考。这就要求我们自身要通读教材,梳理知识的分布情况和之间的联系,建立整体的知识结构。
二、建立“承重墙”,打通“隔断墙”。
吴老师建议我们通读一至六年级的12册课本,建立知识结构和教学单元的“承重墙”,打通各知识模块和教学单元之间的“隔断墙”。乍一听“承重墙”、“隔断墙”,没明白是什么意思。仔细一想,恍然大悟,不得不佩服吴老师的语言魅力,言简意赅直指“深度学习”的要害。
小学数学学习的“承重墙”和“隔断墙”分别在哪儿呢?吴老师以“小数教学”为例,用“定海神点”、“10倍10倍的长”、“10倍10倍的缩”等儿童化的语言,从概念、计算、问题解决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小数学习中的“承重墙”—算理和“隔断墙”—不同知识间的联系。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理解了数学的本质,明白了算理,打通了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隔断墙”,整合了知识,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新课的教学往往有迹可循,练习课的教学却总是让我们无从下手,容易就题讲题。吴老师的整合理念不禁让我想到:练习课是否也可以建立“承重墙”、打通“隔断墙”呢?我想是有必要的。由一节课到单元,由单元到整体,一步一个脚印,逐渐带领学生尝试“深度学习”。
三、始终要把以儿童为本的数学教育放在第一位。
还记得去年暑期教研时,市教研员张红娜老师以《跟吴正宪学当老师》一书中李镇西老师撰写的感悟为基础,赏析了吴正宪老师《重叠》一课,“我这句话问的不好啊!”“我可以暂时把它擦掉吗?”这两个片断,让我记忆犹新。吴老师始终把儿童放在心上,所以才有了“我这句话问的不好啊!”的真情流露,“我可以暂时把它擦掉吗?”这样的爱和尊重学生。而对儿童的这种情感,早已自然的流淌在吴老师心里。正因如此,在报告结束,吴老师专门强调:一定要始终把以儿童为本的数学教育放在第一位,不要忘记!正是因为吴老师心中有儿童,所以吴老师的课堂才如此精彩,如此让学生恋恋不舍。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虽然不能面对面进行教研活动,但依然阻挡不住全体小数人学习的脚步。在这只能“宅”在家的时光里,让我们厚练功底,厚研教材,厚析课堂,厚积反思,静待疫情过后的春暖花开,我们再相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