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由北京皇城根小学通州校区耿颖,河北省保定新市场小学李铮两位老师围绕大数的认识展开的教学,以《万以内数的认识》为例突出学生数感的发展与培养,使学生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借助多种直观模型,理解数的意义,注重计数单位和其个数的累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材给出现实生活情景,感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以迪纳斯方块和计数器为模型,进行直观表象,认识计数单位万,理解各计数单位的十进制关系,探索数的组成,理解数的意义,接着给出数位顺序表,帮助学生理解位值思想。
我们来看耿老师的教学流程:1借助学生素材,体会生活中的大数,展示学生课前搜集到的生活中的大数,大数就在我们的身边。
2借助多种模型,探索数的组成;放手探究,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表示出8844的意思。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呈现出以下几种形式:
在用计数器表示时,追问千位上的8颗珠子与百位上的8颗珠子表示的大小一样吗?在四种方法都表示出来之后,继续追问这几种表达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都可表示8个千,8个百,4个十,4个一。
3借助数线,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请同学们在数线上,借助莲花山海拔1000米的高度,找到珠穆朗玛峰8844米的位置,发现8844米是在8000米到9000米之间。追问8844米是离8000米近还是离9000米近?发现8844米有800百,离9000更近。把祖国几座名山的高度也展示在数线上。
4借助迪纳斯方块和数位顺序表,感受十进制关系。
借助迪纳斯方块,经历从9999数到10000的过程。
介绍计数单位,猜测万前面的这个计数单位跟万会是什么关系?
接下来上完课后,老师进行了评价。
第二节课是李老师设计的《万以内数的认识》,她是把数数,认识计数单位万,以及数位顺序,数的组成,读数、写数整合到一起进行的讲授。通过1000以内数学习的经验,迁移到10000以内数的认识。设计说一说,数一数,写一写,画一画,估一估,辩一辩,拨一拨,找一找等数数活动。课前设置调查问卷,结合调查结果,提炼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接下来是教学流程:
两位老师都在关注儿童,在课的设计时都做了大量的调研,预设了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通过老师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老师们都站在了整体把握教材的角度,从教材的结构、系统,抓重点来打通教材,而不是单打一的去上一节课。同时吴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特别建议青年教师要通览一到十二册教材,把书看薄到看厚再到薄,梳理出一个知识网,搂草打兔子,把功夫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