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日下午,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里,我很珍惜学习的机会,这是继3.10吴正宪老师对深度学习进行具体解读之下进行的,本次活动是对“数的认识”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思考——承重墙的建立与隔断墙的打通的专题讲座,以及4节课例的研究展示,其中2节课时的教学研究,2节是单元整体教学研究,也是本学期的第一次主题研究,不知不觉已经在电脑前看了并认真记录了3个小时,老师们说的每一个观点都值得学习和探究,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教学思考。
我觉得自教学至今的6年教学生涯里,我的教学状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像吴老师说的那样,讲一节课是一节课,仅仅关注的这一节课的知识点,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我会用心地不厌其烦地讲一遍,再讲一遍,只要学生题目出错少了,就感觉万事大吉了,表明面上看很认真,很用心,但教学中很少想到与这一单元知识的关联性,更别说吴老师提到的12册的知识的联系了,可想而知,这种教学状态,对孩子的数学学习并没有多大启发性。第二阶段,通过培训学习以及老师们给我的指点和帮助,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我开始用整体地看待每节课在单元中的地位,备课眼光也开阔了,会考虑孩子的知识经验,还会尝试给孩子们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但每一单元的知识间的密切联系,通过怎样设计孩子们才能体会到,我还是把握不住。
第三个阶段,我觉得这个阶段是我成长的转折点,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方式,但于我而言有了更多对数学教学的思考,每一次集体教研都会给我新的启发,渐渐地有了很多新的想法,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现在有特别多优质的共享资源,在工作时间上,相比原来有更多的时间去认真研读和学习,后来,宋校长又推荐了中国教师研修网上的资源,里面有名师的微课对应的教案和课件,还有专家对知识谱知识图的分析,我深受启发。记得那天是3月3日凌晨4点,我在我们一年级数学教研群中写了这样一段话:“编了编作业,在这看微课,配套的这一单元的课件很多都能下载,刚发现数的读写也能,他们的课件背景比较好,播放时在屏幕上显示比较大并且干净清爽没有干扰的东西,很喜欢,建议艳霞姐引领大家做课件的时候可以参照。看了一个第二单元的口算练习课,竟那么生动,我自己也进入了故事中,很有趣味,我觉得孩子们很需要这样的计算练习课,值得学习。觉得自己的课堂真的要改变了,这需要付出太多的精力,但有大家的陪伴,我很有信心。不知不觉4点了,睡觉 。”这两年因带俩娃我天天缺觉,经常哄娃把自己也哄睡,最近却不知道困了,经常是备课、学习到凌晨,那次是最晚的一次,但是早上,还是精神饱满地去直播了。我想一方面是我真的爱上数学教学了,另一方面是我已经发觉自己要学习的是在太多了,自己差得很远。正是有了这样的钻研劲头,才让自己课厚重了一些,不仅注重了知识间的联系,还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比如在学习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整理和复习(一)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算式的时候,组内老师原来的想法是,出示凌乱的算式,让大家意识到要把算式进行整理,然后直接出示整理后的算式,再来研究其中的规律。组内老师试讲后,大家都觉得挺流畅的,没什么问题,但是我总觉得缺少了一些意味,教研结束后,我的思考还在继续,难道这几课只是是让发现并总结算式的规律吗?基于一年级上册已经学过10以内加减法,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同学们对算式的整理有了一点经验,最终我是这样修改的,我先出示了10以内减法表,问:如果让你整理这一单元学习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你敢挑战吗?你准备怎样整理呢?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经验并激发学习的激。当然,部分孩子的思路还不是很清晰,甚至没有思路,我们课堂应关注每一位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收获。因此,我给出了这样的算式11-□,问:看到它你想到了哪些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你能有序地说一说吗?接着又引导:刚才大家把11减几的退位减法算式有序地找出来了,及还想到了哪些算式,还能像这样有序地说一说吗?这时屏幕上已经出现了很多想法,从12减几,一直到18-9。然后,让同学们想一想,把这些每一组都很有序的算式整理起来,会怎样整理,最后才出示整理好的表格,还记得屏幕上有一位小朋友,说跟我想的一样!我很欣慰同学们一定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接着就是对表格中算式的规律的发现和总结了,我让学生观察时跟组内老师不同的是,我先引导孩子明确观察的角度,通过问题“谁不变,谁在变,怎样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中”变与不变”的思考方式,发现算式中的被减数、减数、差的变化规律,然后,我又结合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孩子们理解,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比如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增加或者减少差不变,我结合两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让孩子理解这一规律。当天的作业是选其中的一个规律,并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你的理解,提交的视频中,有的孩子是画一画,有的是摆一摆,充分利用家中的资源,有花生、橘子、糖果等,很多孩子在操作后很流畅总结了规律,我觉得很难得。这节课我的最大改变是我的格局大了一些,不仅仅关注知识本身了,可能过几天,这些规律,有部分孩子已经遗忘了,我想这节课最应该留给孩子的是整理的意识,是有序思考的意识,是从不同角度观察的意识,是学会运用数学中“变与不变”的思考方式。过了一周时间,我更加确定了这节复习课是有价值的,源于一位家长的反馈。后来在第四单元学习百数表时,一(2)班梁楷宜的妈妈,向我交流了孩子的学习心得,我还反馈在了家校本上,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2班同学梁楷宜的学习心得,除最后一列整十数外“横着看(行),十位不变,个位变;竖着看(列),个位不变,十位变”,她善于运用数学中的“变与不变”的思考方式,这样更容易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想一想在上一单元观察算式时,我们是不是也是这样思考的呢?“谁不变,谁在变?怎样变?” 今后我们还要学习更多表格的观察,所以, 除掌握规律外,同学们更应该掌握的是这样的“变与不变”的思考方式,是从不同角度观察的意识。这些才能让孩子们在数学学习道路上越走越远。
从那以后的每节课中,我一直在思考,这节课究竟给孩子们留下的应该是什么?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思考,才促进我不断学习,更加关注孩子。特别是听了本次讲座后,专家提出的“承重墙的建立与隔断墙的打通”,对我的思维又进行了一次冲击,这段时间,我们一年级正在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通过范存丽博士对“数的认识”的解读和分析,我对“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有了新的理解,马上又要整理和复习了,想尝试把自己学到的体现在课件中,教学设计中。给我启发很大的是范老师提到的,数的认识内容中哪些是承重墙呢?研究普遍认为核心内容是计数单位,另外,她还认为是关系,是数感。是啊,每一个单元都要有明确的核心概念,将本单元的教学“统领”起来,否则学生学起来难免会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每一个都很重要,分开来易忘记,和在一起易混淆。她还认为隔断墙的打通有三个层次,一是,单元内部打通,关联到核心。二是,单元之间打通,构建大单元。三是,大单元之间打通,有效迁移。我现阶段努力的方向是怎样将单元内部打通,关联到核心。“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承重墙毫无疑问也是计数单位,100以内数的组成,读写,以及比较大小,本质上都是说的计数单位和计数单位的数量。吴老师还给我们指导了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怎么提单位?这也正是我当前的困惑,吴老师的建议是,数源于数,不生生给概念,要让孩子在数中积累对单位认识的经验,基础很重要,土壤很重要,不能失去这个机会,我们要让孩子充分的数,实物跟数对应的数,数是一个个单位的累加,那个时候,揭开计数单位的事就是一层纸了。对于数感的培养,我觉得耿颖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得很充分,给我很大启发,特别是对认数工具的使用,范存丽老师点评,迪纳斯方块、计数器、数线它们的直观程度是不同的,迪纳斯方块比较整齐,当然,我理解的我们在学的100以内数认识时,用的小棒也是比较齐性的工具,计数器可以展示数的内部结构,数线是半抽象的来构建数与数外部结构的,借助多样的工具实现对核心概念的学习。
专家引领,学思结合。最后,用吴老师的话勉励自己,心中装着儿童,朴朴实实上好每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