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疫情虽然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方式,却阻挡不了老师们追求进步的脚步。2020年3月10日,我参与了由吴正宪老师及其团队组织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实践与思考”主题直播研修活动。
吴正宪老师就“我们对深度学习的理解和怎样开展深度学习的校本实施”两方面的内容与大家进行交流。
吴老师强调小学数学的深度学习一定是触及儿童心灵的学习过程,引发儿童主动参与,持之以恒的追问和不断深入思考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是以儿童的主动性为支撑点的,但由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就需要老师触及儿童心灵的引导,这恰恰也体现了课堂中儿童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深度学习不是仅仅在情景导入中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放置一旁,而是在研读教材,聚焦核心内容之下梳理出主题,根据主题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主问题下不断派生出新问题,形成问题链,进而不断引发学生思考,感受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小学数学的深度学习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和挑战性的主题学习。回顾自己的课堂,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在大问题出来后,后续课堂问题设置较零碎,主线不够突出,或者问题挖的不够深,追问不及时等。吴老师的讲座接地气,实践性强,为我的后续课堂的提升指明了方向。
聚焦核心内容,实现多个单元知识整合的深度覆盖,建立1~6年级知识结构和教学单元的“承重墙”(即核心知识,核心概念,重要思想方法,核心素养),打通各知识模块之间的“隔断墙”,沟通单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需要大家通力合作,厚研教材,深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我想这也正是我们目前课堂中需要努力的地方!
作为青年教师,其实在深度学习上一直有一定的困惑,怎么追问?怎么深挖?在日常的课堂中追问到哪一步? 吴老师以小数的学习为例,指出如数位,计数单位,位值,进率等核心概念就是承重墙,如何打通概念与计算,与整数之间的联系?这就需要以问题情景为突破口,设计教学活动,提出能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关键问题,再围绕关键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我们在教学时通过细化单位帮助学生理解,在去掉情景后,数的认识和计算都可以归结到计数单位上,进而我们也发现这一主题横跨了多个单元。当打通小数与整数的隔断墙,概念与计算的隔断墙后,深化学生对数的本质意义的理解和讨论。
要想建立“承重墙”——明算理,打通“承重墙”——打通算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即结构化),教师心中要有知识树,有序的知识排列,知识之间清晰的逻辑关系,这就需要教师研读教材,不慢怠核心概念,多驻足,多追问,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知识融汇贯通,进而减轻学生过重的记忆负担,发展儿童的高阶思维。
怎样开展“深度”学习的校本实施,吴老师从三个方面引领大家,实践离不开理论知识的依托,首先我们要学习“深度学习”有关的理论和经验;其次,我们需要梳理教材,确定主题,整合单元;最后,我们要开展实践研究。吴老师强调,无论是实践研究,还是案例解读,放在第一位的一定是儿童!
专家引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递进成长。在吴正宪老师及其团队的持续引领下,我对数学教学的本质有了更全面的把握,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上我将朝着目标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