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2日,我们共同参与了吴正宪老师及其团队的《“数的认识”的知识结构与数学思考》专题线上研修活动。如果说10号的专题学习,吴老师为我们指明了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那今天的活动又为我们细化了课堂教学实践的具体方法。
一、厚研教材——打地基,建桥梁。
范存丽老师用贴近实际生活的比喻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概念的重要性,给核心概念以核心地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打“地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也是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的,但打通隔断墙却是课堂教学中较薄弱的环节。我们一直说数学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作为教师需要有意识的用结构化的视角关照数学,设计有结构的学习材料,组织有结构的教学方式,基于知识整体的发生与发展的需要,凸显知识元素间的沟通与联系,以结构化的思维去启迪儿童。教惟其如此,才能让知识系统化走向思维的结构化。
打通隔断墙,需要单元内部打通,关联到核心。数与代数贯穿学生数学学习的始终,作为教师我们明白数的重要地位,但教学过程中强调数的重要性却往往只落脚到计算的正确率,格式的准确性。每天的计算打卡,强调、练习、再强调、再联系、一味的反复可是孩子的心中依然是充满的问号。比如我们一直在强调的相同数位要对齐,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对,因为计数单位不一样,而我们一直在强调:千位上的4和百位上的4表示的含义不同,计算的时候要相同数位对齐,在孩子的世界里,这是两句话,这两句话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联系,为什么个位要和个位照齐呢?,因为他们的计数单位都是1,计数单位相同便可进行计数单位的累加,比如2个1+3个1就是5个1,计数单位我们老师都知道,但是孩子们心里都明白吗?我想这是模糊的,所以到后面进行小数计算、分数计算的时候老师依然要磨破嘴皮的强调照齐问题。其实呢,所有的运算问题都是在寻找相同的计数单位。范老师通过列举《万以内数的认识》知识图谱,凸显核心概念——计数单位,再进行单元之间打通,构建大单元,进一步揭示计数单位在整个小学阶段“数的认识”部分的内在联系,为整数,小数,分数构建知识联系的桥梁。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是逐一计数的,在学习20以内,100以内,万以内,多位数的认识时,是按群计数的,数的意义,数的组成,数的计算,都可归结到计数单位上。当核心概念根植学生心中,搭建知识内在联系的桥梁,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模型也会逐步建立,知识的迁移自然而然的发生,规律的发现也就水到渠成。
二、研读学生—掌学情,析学生
现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有一部分知识在课堂学习之前,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剧透”,在课前对学生的把握不能仅凭个人经验,耿颖老师和李铮老师通过课前调查,问卷分析等形式进行学情分析,预测课堂教学当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我们老师怎么通过指导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让学生来获得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的过程,同时课堂里的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调控过程也是对儿童的关注。
三、核心素养的的培养
两位老师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中,所抓的核心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数感。对于小学生数感的培养,我对此的理解一直是抽象的,模糊的。吴正宪老师指出,数感的培养需要以对数的理解为前提,在当前大数据环境下,能够具体感知数的实际意义,根据数级对情景中的数作出正确判断。数感应该是每一位社会人应具备的核心素养。通过对数的准确感觉和理解,我们的学生会对事物的本质更加了解。
两位老师站在统领整个主题的角度,在构建计数单位这个承重墙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不局限于某一个点,而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孩子这种内在的学习动机来参与,让学生不断思考,不断追问,进行碎片化知识的整合,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不要刻意的去追求课堂的新意,要深挖数学最本质的内容,抓住主问题,培育引发学生兴趣、发问的土壤,设计问题串,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说服自己,让学生们从始至终参与其中。
正如吴正宪老师所说,现代教师要更新对数学知识的观念,看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层次。建好“承重墙”,打通“隔断墙”。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中渗透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将学生头脑中的各知识点“打通”联系,逐渐建构数学的知识体系。三个小时的研修活动意犹未尽,也让我对“深度学习”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课堂应该回归大道至简,追寻数学本质,求真求实,不忘教育初心!我们一起期待下次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