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阳光 逐梦成长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线上教研活动有感 
田苗苗发起了2020-03-15
0
回复
15
浏览

阳光  逐梦成长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线上教研活动有感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季节。2020年3月12日,正值一年一度的植树节,深度学习项目第一次线上教研活动“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如期举行,讲座+课例+互动点评的研修方式,将深度学习的“树苗”种进每个人的心中。将近三个小时的直播干货满满,让我的笔舍不得停下来,整整记满了13页笔记。学习至今,专家们扎实的理论研究、实用的的课例分享和精彩的互动点评在我的脑海里反复出现,从开始的“囫囵吞枣”到不断的“自我反刍”,我慢慢品出了其中的味道。

      一、高屋建瓴,站在整体的角度把握教材。

      在课例研修环节,无论是耿颖老师李铮老师分享的《万以内数的认识》课时教学设计,还是王秀杰、张丽老师和张荣老师分享的《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都是站在整体的角度把握教材,紧紧抓住学习主题的“承重墙”,把共同的逻辑关系用一条无形的线串起来。李铮老师通过说数活动、群数、写写画画、辩一辩、拨计数器和给数宝宝找家等丰富的数数活动,把教学过程串成一串,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理解抽象的数。尤其是拨计数器和给数找家这两个环节,让学生对万以内数的理解由表面上升到本质,体现了深度学习的目标。

      在课后总结中,李老师提出问题:这节课10000这扇门没有关上,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等待着学生去探索。虽然说的只是一节课,但一直是在核心概念“计数单位”主题下进行的,不断整合本单元知识(万以内数的组成和数的读法),激发孩子内在学习动机。正如吴老师所说,深度学习的“深”并不是一节课把所有知识全部讲完,而是要有整体的观念,形成串儿,让学生自己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关注儿童,让儿童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吴老师在点评时说:“四位老师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始终都在关注儿童。”是啊,在聆听的时候我也感动了。老师们在做课堂设计前,通过画一画、写一写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调研,对数据进行分析后确定学生的前概念,然后再设计相应的教学流程指导学生获得新知。这正是以学生为本啊,与吴老师倡导的的儿童数学教育观不谋而合。

回想我的教学经历,感到很惭愧。每个学期虽然都会上一些公开课,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从来没有对学生进行过课前调查,一直是以自己的角度确定学生的学前经验。通过这次研修,我明白了我教的对象是学生,应该始终关注学生,时刻以学生的需要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内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设计一些适合学生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课前经验,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努力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三、注重知识迁移,找准“承重墙”,打通“隔断墙”。

      什么是迁移?即学生过去所掌握的知识或能力对具有共同或相似因素的新知识或能力形成的影响。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抽象性与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非常紧密。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巧妙地利用这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在学习新知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上将事半功倍。听了吴老师的指导,在用迁移的时候我们要想明白:怎样让学生迁移?迁移的是什么?要抓住核心问题,也就是找准“承重墙”。在数的认识这个大框架下,无论是小数、分数还是整数,都是以“计数单位”为核心的,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一定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的。只有先找准“承重墙”,打通单元内部,关联到核心;再打通单元与单元,构建大单元;最后打通大单元,进行有效迁移。

      由此我想到,分散在六年级上下两册课本的《百分数》,其实是可以打通的。而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时可以进行有效迁移,完善知识结构。对于学生来说,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串起来;对于我们来说,也需要把每次研修的收获串起来。回顾过去的数次研修,每次的收获都很大,但就如一粒粒珍珠,尘封在匣子里,直至遗忘。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常对学生说,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其实,学习何尝不是我们老师自己的事情呢?我们需要把这些辛苦孕育出的“珍珠”重新整理,分门别类加以研究,组合成一串串美丽的项链。在把收获的“珍珠”变成成果的“项链”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停课不停研,停课不停思。通过这次研修活动,深度学习的“树苗”已经开始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感谢吴老师和团队成员为我们提供的平台,让我们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紧跟吴老师和张老师的步伐,认真参加每一次教研,及时记录自己的感悟。小树的成长离不开阳光的照耀,让我们向着阳光,逐梦成长!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