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解”深度学习
胡晓瑞
3月12号下午,三个小时,吴正宪老师及她的团队成员给我们带来了满满的干货,虽然眼睛有点累,但一切都是值得的。这次学习,吴正宪老师及她的团队们从三个角度给我们解读了“数的认识”里的“深度学习”。
一解:专家报告、高屋建瓴
在这次学习中,范存丽博士的报告先拉开了帷幕,谈“承重墙的建立与隔断墙的打通”。她告诉我们,可以在单元内部打通,去关联核心;可以在单元之间打通,去构建大单元;还可以在大单元之间打通,去有效迁移。如果说上一次的报告我还在迷茫到底什么是承重墙、隔断墙,这次却实实在在的明白了。范存丽博士清清楚楚的告诉了我们:“数的认识”中的承重墙就是计数单位、关系、数感。尤其是她报告中说到的“按群计数”。10以内的都是逐1计数,20以内、100以内、万以内等等都是“按群计数”的,当我听到这里的时候,我恍然顿悟,果真是这样的啊。多形象的比喻啊。在报告中,专家们还提到的“核心问题对准核心概念,给核心概念以核心地位”等话都让我品味许久,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几年前的一节课,那节课我讲的好像是“20以内数的认识”吧,当时我记得让学生准备计数器、准备小棒、还有小方块学具吧,当时好像让学生把这几样同时开动,边数边拨边捆等等。那个时候还在想:这样合适不合适呢?自己也曾犹豫,现在我听了报告之后,更加清晰地知道:只要是指向核心概念的,不偏离主线,都是可以去尝试的。
二解:课例研究、深刻理解
如果说专家的报告是“高大在上”的,那么这次报告中的课例说课,让我们一线教师更加深刻理解了深度学习。这次报告中,有2个都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课时说课,还有2个都是“小数的意义”的单元说课。这几个案例实实在在的帮我们理解了单元内部、单元之间、大单元之间的打通,怎样打通?通到哪里?等诸多问题。当然,这几节说课都非常精彩,都有授课者自己的想法,但他们的目标都定的很精准,都是朝着核心概念而教,都是朝向计数单位和数感。无一例外,他们都采用课前调研,让数据说话。皇城根小学的耿颖老师的“8848什么意思”的核心问题的引领以及一系列问题串的呈现,让“万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最核心的展示了出来。这就样的课例研究,也必将带领我们以一带十,去琢磨那些数的认识中的课例,该如何去上,怎样用核心问题引领,怎样给核心概念以核心地位。
三解:通俗儿话,落地扎根。
这次报告中,如果还是对“深度学习”感觉“高深莫测”,那里面的“通俗儿话”相信定会让“深度学习”在一线老师们的心里落地扎根。大家还记得“搂草打兔子”吗?还记得“只要会拐弯儿,就会顺竿儿爬”吗?还记得“不用换炉子”吗?还记得“基本判断要靠谱”吗……“搂草打兔子”就是整合后教学最形象的比喻。不仅把草搂走了,还顺带了两只兔子,这个比方多便于我们理解“深度学习”的好处啊。“只要会拐弯儿,就会顺竿儿爬”就是另我们头疼的“拐弯数”的同类解读。“不用换炉子”就是让我们帮助学生学会正向迁移,一通百通。
听了这次报告,收获的还远远不止这些。我想:吴老师更希望我们去在课堂上尝试实践吧。还记得我们年级老师在讲“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我们也曾得到了教研员张红娜老师的教导“学生的学情都这样了,为什么不整合一下这一部分的内容呢?”于是我们也开始如履薄冰般缓缓而行,唯恐走偏,但也确曾走偏,以至于自己都在反思:当时怎么这样去讲?步子虽小,但好在一直前行。我也将自己的尝试写进自己的模拟课题作业中,一边走一边反思。还好,有吴老师的团队一次次为我们拨开迷雾、一次次为我们拨反引正,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再次由衷感谢吴老师及她的团队。期待吴老师再来许昌,期待吴老师及她的团队在直播平台给我们带来更多解读。一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