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复习备考 师培正
蔡晶莹发起了2020-11-14
0
回复
12
浏览

高三地理复习备考

师培正

大家好, 为了更好地复习地理,结合近些年高考题型,以及同学们存在的问题,我用一些时间讲一下地理复习的方法和答题技巧,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听,并作记录。

一、复习方法

1、教材分析:地理教材分三大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

自然地理重理论,讲究推理,偏理性知识。这块知识复习时,重点掌握几大规律:等值线,气压带与风带,水循环,洋流,地貌,自然带。这些规律在教材上都有基本的讲解,同学们需要把这些规律的基本原理记牢,反复不断的练习基本题型,只有熟烂于心,考试时才能灵活运用。针对复习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要注意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应该在精读课本的基础上多换角度思考,多借助几个载体来整合知识,从而掌握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气候知识,就可根据气候的具体分布、气候的主要特点、影响气候的成因、各种气候类型的判断、气候对工农业的影响、气候资源的利用与评价这一线索进行知识串联

人文地理重总结,知识面宽,很难记忆,需要归类总结,形成自己的模板,形成自己的答题模式,做题时,遇见类似的题干,就可以用自己的一套模式回答。学会总结,只有自己真正去总结了,把很长的文字,总结成几个字就能概括出来,不但容易记,还记得牢。比如:农业区位,我们都把它总结成自然区位因素和社会区位因素,自然的又可以分成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气候还可以分成,水、光、热。这是我们分好的类别,好记又全面,在做题时,我们按照这种分类去回答问题,正确率要高很多。

区域地理重分析,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综合体,全面考察区域特征,且有一定的深度,只有我们把这个区域了解透彻了,才能很好的做题,得高分,但是我们所见到的区域有限,不可能每个区域都了解,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上或者自己熟悉的区域,类比到题干中所涉及的区域。这就要求我们把教材上的区域知识以及练习题中涉及到的区域,了解透彻,以便在做题时能够更好地搜索到与此类似的区域。比如:荒漠化那一节,教材中以我国西北为例,治理措施同样适用于其他地区的荒漠化。

选修模块中,旅游地理要掌握重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评价。近些年的旅游地理难度有所上升,做题时,一定要联系实际情况,可以想象自己是决策者,旅游者等角色,来处理实际的问题,写的答案一定要长,多写内容。

2、多看地图册。建议每天看10分钟地图。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绝大部分高考题都以地图为载体考查考生从图中提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命题的图像多种多样,而且多数是课本中图的变形或创新,有模式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区域图等等。虽然种类繁多,变化各异,但其本质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逻辑关系等),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对图表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一)掌握好读图的基本步骤
  (1)先看所给地图的图名。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概要地表明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题内容。例如“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图”,不仅表明了地图所示区域是中国,还表明了地图所示内容是中国工业布局的时空变化。
  (2)细辨图中图例。当地图上出现多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首先可从图例中找出各项地理事物的名称,然后分门别类地分辨识别它们的分布特点。另外,图中的图例也给我们指明了回答问题的方向,只要图例给的,答案中必定要用到的。
  (3)重视图中分界线。地理分界线是判断地理事物分布的重要依据,如洲界线、国界线、海陆分界线等。
  (4)注意空间位置或形象特征。可通过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形象特征来认识其分布。如气旋移动图,卷子上是静态的,但是表达的内容却是动态的,需要有空间想象能力。
  (5)分析判断。在地图上了解某一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时,可以从整体到局部作层层分析,找出规律,最后作进一步分析成因。
  (二)判读不同类型的地图应有所侧重
  如判读等值线图要“五读一分析”,即读数值范围、读极值、读疏密程度、读弯曲方向、读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分析成因。判读曲线图,应先看清纵坐标和横坐标的含义,再认清各种图例所代表的地理要素,然后去读图、析图。又如分析统计图表时,要按下面步骤进行:一读图名、图例,二读坐标、数据,三读整体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有关问题分析作答。
  (三)应加强图图、图文转换训练
  大部分地理知识都可在图上直观地反映出来,而且教材表明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在图上可以显示得更为紧密和清晰。复习时要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并加上图文转化、图图转化训练。如将局部图转化为全部图,将从某一角度绘制的图转换成从一个比较熟悉的角度去看,将试题中的图转化为课本上的图或文字等,使之转换到自己比较熟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方便解题。也可以根据课本中的文字等信息,将其转化为各种形式的图表,以了解图像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增强自己的判读能力和绘制图表的能力。
    3、多读书

这里是熟读,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即可,并不是背诵的意思。高考的题型来源大多数是教材,因此要挖掘教材,归纳总结教材。建议大家把教材读上三四遍,每一遍你都有不同的认识。比如:西游记,你看了好几遍,每看一遍所注重的细节是不一样的,当然收获也不一样。

在读书时,一定要边读边问自己为什么。不但增加自己的知识量,还能增加自己的地理术语,做问答题时帮助很大。

二、答题技巧

1、试卷构成:44+46+10,一定要重视选择题,一般错3个以上,及格都无望了,所以选择题错3个是底线,达不到需要继续练习。在做题时,自然地理题型,注重原理,顺着思路,往前推理,即成因,往后推理即结论。像做数学的证明题一样,有根有据,推理即可。

对于有些“似曾相识”的题目,更不可掉以轻心,不能凭“想当然”作答。要将考题与平时做过的题目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细枝末节”上的区别。如有,把这些“区别”看出来,就可避免失误。

另外,要注意题干中的字眼,高考题经常是题干中的某个词决定答案的,比如:16年高考题,第7题任一条贝壳堤,第九题多条贝壳堤,答案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在做题时,一定要把材料多读几遍,找到关键词,要重材料,重思维。

2、考试一次,总结一次

每次考试都要总结失分原因,是不会,还是题干每读懂,还是大意等等,要找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有针对的补充。

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经常遇到,问题相近,答案相近的,这种都是需要归纳到一起的。还有问法相近,答案不同的,需要找到里面不同的原因,弄明白其中的道理。

总结的多了,就会形成自己的答题模式(前面提到的)。答题模式一旦形成,就相当于找到了地理的技巧,成绩提高很快。

3、地理术语

特别是问答题,一定要每一句话要写出来原因和结论。要想形成这种模式,在练习的时候多问为什么,每一句话都要问为什么,我为啥要这样写,原因是啥,有没有根据。只有这样钻研问题,才能更深的理解问题。

4、研读材料

做题时,一定要从材料中寻找突破口,一句话一句话的读,把材料意思吃透。对选择题来说,一是注意事物的因果关系,试题往往要求以果推因,有时则是以因推果;二是采取排除法,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有时这样解题会更快一点。综合题解答时要有整体性思维,因为综合题的设计往往以区域地理为载体,围绕一个中心问题,从不同侧面或者事物的不同层面来设问,因此必须用区域研究的方法,全面思考,围绕着“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一思路,去综合分析解答问题

很多同学反映,也好好读材料了,还是读不出来意思,不知道重点词语。这种情况,需要同学们课下多读练习题中的材料和题干,还是题干读的少,没有研读。

三、一些建议

1、制订复习计划,针对自己的不足,制订补充计划,做到有的放矢。另外,时间的运用也要详细制订计划。给大家分享一下我高中时的一个时间运用的计划。

2、努力

如果连几本书你都弄不顺,你想想你以后在社会上干什么能干好,学习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现在离高考的时间越来越近,应该有紧迫感,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3、态度

学习要愿意去学,而不是别人逼你学。现在居然上课还有睡觉的,晚上玩手机的。只有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意愿,放好心态,你才会处处努力,争分夺秒。

最后,给大家一句话,努力,努力,一定努力,成功,成功,必定成功。

如果哪位学生有更好的建议,可以来和我探讨一下。谢谢!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