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考试中最容易犯的三个错误
桑胜利
作为老师,每次阅卷,都会很多感触:既可以看出考生在知识方面的缺陷,又能发现学生在答题方法方面的问题。下面举三种考生最容易犯的错误。望考生能从是得到一些启示。
审题马虎,最简单的成了最愦憾的
先看下面一题
下图是我国“西气东输”主干管线工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西气东输”管道经过煤炭丰富的陕晋,其主要目的是 ( )
A.解决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现象
B.调整该地区产业结构
C.该地区煤炭产量大,可以为西气东输补充气源
D.改善该地区城市大气质量
该题是2004-2005年河南省上学期质量检测题第31题,该题几乎很多学生都做错了。严格说应该是看错了。学生拿到答案向我“兴师问罪”并振振有词道:“我记得您清楚地讲过,途经陕甘宁地区就是为了补充气源,怎么这个答案选的是D呢”。看着学生一副不选C答案“誓不罢休”的样子,我笑着用笔把“煤炭丰富的陕晋”这几个字给圈上了。当看到这时,他不好意思地说:“哦,充气的地方是在陕甘宁这一块,而非在‘煤炭丰富的陕晋’”。
这是出题人故意设了一个圈套,而学生就“急匆匆”地跳了进去。如果学生要认真审题,我想就会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这样错误的发生。
每年高考就是这样,难易中比例就是2比3比5。为什么很多考生考完总留下太多的愦憾,其中有一部分考生就是在这上面翻了筋头,越是简单的反例成了最愦憾的。
答题时不表明观点,只是条件的罗列
高考答案最忌讳的就是考生答题时不表明自己的观点,只是一些条件的罗列。让改卷老师得出结论,这样的答题绝不会得分。
如200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第39(3)题
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前影响辽宁省钢铁、机械工业的区位因素,并指出这个时期辽宁省钢铁、机械工业区位选择的最主要因素。(14分)
答案: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丰富的铁、煤等矿产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辽河水源,劳动力资源或辽河平原的农业资源 原料(铁、煤)。
河南一位考616分的考生的答案是:资源、交通、劳动力。这样的答案仅仅是简单的条件罗列,只答出了是这些方面的影响,而“如何影响”或“这些条件怎样影响”却只字未提,这14分就很轻易地丢掉了。这只是一个很典型的题目,其它的题目会不会也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的问题,那就只有考生自己知道了。
做不到先易后难,结果屡屡碰壁,手发汗,心更急
这也是考生屡屡易犯的错误。
应该说“做题先易后难”,考生都知道,可就是做不到,这也正是平常不注重锻炼的结果。平常做题时,心比较平静,结果没有先易后难,反到在某次考试中得了高分。高考时总说,我就不相信我“张三”做不出来,同时自己的心里有两个人也在不时地对抗:一个说“后面还有很多题目没做呢?我还是做后面的吧,”;另一个却说“我还是再试试吧,要不浪费这么多时间多亏呀”。其结果是考生又是在这种忐忑不安的心情中浪了更多的时间,而在这种心情中又很难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看下面一例题
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下图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分析下图回答1-2题。
1.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 )
A.3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 B.3000-6000米高于垂直递减率
C.6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 D.6000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
2.飞机可以在5000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上面两题是200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第9、10题。这两题应该也是学生失分比较多的题目。一些做出来的学生也是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许多学生是急出了汗结果草草地选出了错误的答案。如果考生能够采取迂回的战术,先作后面顺手的题目,过一会再过来看这一题目。我想也许在猛回头间幕然明白其中的内涵。
解题过程:9题对图①3000米以下每升高100米气温大概降低40×100÷3000=1.33。而3000-6000米的斜率会更大,这样会很容易选出B答案。对于第10题在5000米斜率最小的就是被选答案。一下就能选出D。
应该说上面两题都不算是难度很大的题目,应该说用的也都是数学中一些很简单的原理。而考生却在做题时被“地理”两个字左右,无法跳出这一怪圈,但我想如果一时想不起来若能“过一会”,等题目做顺了再看也许会好的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