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教育学》有感
——教育的目的
有感于实际教育工作中的种种困惑,又恰逢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我重读了大学教材《教育学讲义》,当时许多的懵懂现在有了深刻的认识。再次学习教育的目的,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树立航标。
何为“教育”?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业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是一个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以身为范,以身作则。“育”有目的性,使之“善”。纵观教育的发展,德育教育一直都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我国现代教育目的本质属性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德排在首位。但是,我们的教学,由于升学压力等诸多因素,知识传授占据主要地位,教育的航向发生了偏转。
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教育,教育过程中要提高受教育者(学生)学习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有目的的引导受教育者(学生)能动的学习与自我教育,以促进其身心发展的。可以说,一切教育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只有提高了受教育者学习与自我要求的积极性,才能使其在生活中处处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建构。现在推广的素质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怀特海提出“具有实用性的教育”。让知识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要让知识活泼起来,不仅仅是让知识展现形式和教学过程变得有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有用性”,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和世界。然而,“知识习题化,习题知识化”的教学让知识变得枯燥无趣,让教育成灌输和训练。新的课程改革中把地理实践能力列为地理核心素养内容,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才是教育的目的,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个性的人是我们教育的根本。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有一个要素,模糊却伟大,而且更重要——古人称之为‘智慧’。“智慧高于知识”,“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法。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所需要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我们的直觉经验更有价值。这种对知识的掌握就是智慧。”我们的教育要注重原理、规律、方法的总结,要从一个点得出一个面。养成习惯去积极地利用已经透彻理解的原理去看待现象,才是真正拥有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说,随着智慧增长,知识将会减少:因为知识的细节消失在原理之中。在生活的每一个哪怕是业余的爱好中,你可以学到很多重要的知识细节。
通往智慧的途径有很多。怀特海提出“自由—训练—自由”三重循环周期模式;昆体良将学习过程概况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无论哪种方法或者途径,只有明确教育目标,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是否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考虑到了教学的目的?
方向正确才能事半功倍,目标明确才能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