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许昌高中 朱晓青
读了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我感受颇多也受益匪浅。在读此书以前,我一直认为:做好一名老师,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满腔热情就足够。现在我才深刻的明白,要承担起教师的职责,不仅需要我不断的自我学习增加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用爱心去灌溉。只有充满对职业和对学生的爱,才能令我肩负起一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读完此书我不由得对作者高超的教育技巧和教育事例后蕴涵的朴实民主思想所折服。“今天的老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教师,做的实在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教师素质直接决定了学生素质,决定了国民素质和祖国的发展前景。从此意义上讲,“高素质的教师应该是专家、思想家和心理学家。”然实际上,因各种条件限制,真正能算得上是“专家、思想家和心理学家”的教师为数甚少,大部分教师都是在教育战线忙忙碌碌、周而复始地,或凭良心或出于混饭吃,或孜孜以求或一无所求地干着至关重要的教育事业。而那些哪怕对教育只有一丝责任感与一点滴热诚或教育能力不足的教师,只要端正职业态度,其实是可以成为最好的教师的。为什么?我不同陶行知、魏书生比,我也不同杜威、苏霍姆林斯基比,我只同昨日之小我比!吾日三省吾身,今日备课比昨日认真否?今日上课比昨日精彩否?今日找学生谈心比昨日诚恳否?今日处理教学突发事故比昨日机智否?今日帮助“后进生”比昨日真诚否?今日教育智慧、教育理念比昨日丰富否?今日之反思比昨日深刻否?今日接受领导意见与同事、家长批评比昨日虚心否?今日所思之事比昨日高尚否?……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明日之我必高于今日之我,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展望十年或二十年后之我,或者仍然不是“专家、思想家和心理学家”,但我至少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相对于十年前或二十年前,我已经是最好的教师了!真理之川从错误之渠中流过。“真正的教育者,不是没有失误,而是他总会从失误中汲取新的前进力量。几乎可以这么绝对地说,任何一个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中,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区别优秀的教育者和平庸的教育者,不在于教育者是否犯错误,而在于他如何对待已经犯了的错误……善于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任何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作为教育者来说,要使自己成为最好的教师,关键是要会反思,会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从失败中得出教训。用敏感的心关注教育现象,用科学的理论和丰富的知识把握专业成长的契机,用探索和进取精神去追寻教育真理。苏霍姆林斯基只不过是一间偏远小学的校长,可他三十年如一日地做教育笔记,对四千多名学生进行过认真观测和分析,最终成了伟大的教育家。“对于一线的老师来说,最好的课题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我们遭到的每一个难题就是最好的科研课题。”当我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并将这些解决难题的方法汇集成文字,形成自己的经验并使这些经验具有可推广性的情况下,我们自己,已不再是普通的教师,我们或许已经成为一个教育专家!“为什么校园里师生相逢,往往是学生先打招呼,而不是老师先招呼学生?为什么上课前学生必恭必敬地向老师鞠躬:“老师好!”‟而老师往往只是敷衍地说声:“同学们好”,甚至只是“恩”一声?为什么学生到医院看老师不过是应有的礼貌,而如果老师到医院看望病中的学生就成了难能可贵的事迹?为什么老师去家访时,学生总会为老师搬来椅子,而学生来到办公室很少享受请坐的待遇?为什么学生违反了校纪被处分是理所当然,而老师犯了错误接受班规惩罚就成了品德高尚?这些奇怪的现象,我们要么是视而不见,要么意识到了也未引起重视。民主不单是学校能培养的,民主意识也不能光靠学校来养成,但学校、教师和课堂对民主意识的养成与民主精神的锤炼确实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做最好的老师》一书里,李镇西的教育方法里体现出来的民主思想不乏真知灼见。从1987年起,李镇西每接手一个新班,便会对班级进行“法治”管理。班级法规的制定者包括班主任和全体学生,人人都是立法者,人人都是守法者,人人都是“违法”后的惩罚接受者。在他的班级法规中,有一项专门针对班主任的处罚,班主任如出现下列情况中任何一种,均罚款两元或罚扫教室:1、对学生发火超过一次;2、上课拖堂两分钟以上;3、错批评同学一次;4、用不文明语言侮辱同学的人格;5、未经同学允许占用自习课;6、执行班规不严。你能否想像,一个大男人,一个平时威严无比的教师拿着扫把,躬着背打扫教室每一个角落,同时接受着班上几十双眼睛的注视?其实,教师的尊严不是自封的,教师地位的尊崇是学生给的,是家长给的,是社会给的,“有些教师总喜欢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从中体验着自己的尊严”。其实,这不是尊严,只是威严。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一名教师,如果他的社会地位要靠专制与压制来赢得,尽管他有“威名”无限, 应试教育硕果累累,那也是虚名,是高徒出名师,而非他尊重教育客观规律、尊重学生多样性,真正为学生全面发展而努力的结果。教师与学生,只是先生先知、后生后知,教师向学生传业、解惑的关系,而在道德认识与道德发展水平上,教师未必高于学生。陶行知几十年前就说过,“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如今教师自拟为“道德标兵”,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居,未免高估了教师的力量。因此对于师生关系,教师要有着清醒认识,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也要从实际上而非形式上尊重学生,以学生为师,接受学生的监督,接受学生的批评,采纳学生良好的建议,吸取群众的智慧,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育能力,这样便能在做最好的老师的康庄大道上向前迈一大步。
教育工作者应该持有的爱,是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爱。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呵护他们单纯却机灵的心,用真心去鼓励每一位孩子的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前进。只有这样的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肩负起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有一句话说得好,选择一行,爱一行,我也是这样,我不知道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对不对,但是当我面对那帮学生时,我觉得我应该做最好的老师,至少对得起这帮孩子!不知道我将来会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至少我现在一直在努力,尽我心去做我做为一名教师应尽的一切义务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