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这个机会,让我们走出去,学习优秀,开阔眼界。这次学习确实收获很大,感受很深,学习让我看到了理想教育的真实模样,我觉得他们就像是教育中的诗和远方一样,我们常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同时也在我心中明确理想的教育不是空想,只要我们努力去干,认真去做,它是可以实现的!
关于学校的管理、真抓实干、教研、“百条校规”、校园文化、班级和小组对抗等等,我就不再赘述了,我们大家都深有感触,也都有思考。下面我只从我个人的感受上谈以下三个方面:
师德,我们每年都在提,每年都写心得体会,可是我们的老师不能说师德不好,很多一线老师真的是勤勤恳恳在教学,但是我个人觉的教学不等于教育,我们只是在传授知识,却很少关注我们的教育对象,没有真正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搞教育。在老师们的意识里面,我只要教好书、上好课、考好成绩就是好老师了。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看到的老师,最起码给咱们做报告的的两个领导层、包括来我们学校的吕羡平校长,他们都用言行在给我们示范:什么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王新林主任给我们介绍管理经验,两个多小时一气呵成,一直站立,口若悬河,知无不言,他那种谦谦君子的儒雅气质不知道各位同事们是否感觉跟咱们老师不一样,包括在报告厅里给我们讲解他们教研的那个女教师,也是一样两三个小时滔滔不绝,说“大家来一次不容易”、还有吕羡平校长,他们对待工作、对待授课对象都非常的尊重,尊重对象、尊重自己讲解的内容、尊重哪怕是一次会议、一次交流,态度不同。
还有在学生课间操期间、跑操期间的广播里老师的声音、语调、包括他们看到学生们出现问题时的语言和态度,我觉得让我感慨很多,因为反观我自己,作为班主任,有时候看到学生犯错误、不认真学习,我就会很急躁,语调变得很高,甚至说话都很难听。刚参加工作时因为自己性格温柔管理不了课堂而被领导叫停过课,后来我开始反思:认为当老师一定要会发脾气,脾气太好是不行的。所以,在没有去到忻州之前,我还一直信奉自己做的是对的,不厉害、不吼是管不住学生的,管不住,教育就无从谈起,似乎有一种“不管黑猫白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管是用什么招数只要学生成绩能提上来就是真理”的感觉,但是今天我们发现,其实我们这样的认识和做法有可能是不对的,今天咱们的教育对象变了,他们很脆弱,他们很自我,他们有时候接受不了老师的“恶语相向”。那天是母亲节,成都四十九中的那个高二男生的新闻当时我看完之后心理特别难受,真的,多么高大阳光帅气的男孩,就这样留给父母无法接受的伤痛。所以我想,其实我们教师是教育的关键,我们能改变的有限,但我们可以从改变自己做起,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教育行为,向榜样学习,一方面在业务上不断钻研,努力做到“学高为师”;另一方面,从修养德行上不断提高,努力做一个师德高尚的老师。
这世上做没有一帆风顺,我们在做工作做事情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各种情况是很正常的现象,管理班级、处理问题学生、教育教学教研的落实,包括校园文化的创建、跑操课间操等等,每个环节在做的过程中都有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有,他们也有。但面对问题,他们能看到问题中蕴藏的契机,不回避、不敷衍,积极面对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真抓真做真解决,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促成学校的制度规范、管理规范,最终使学校各方面的管理更科学、更规范。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我们都学过,其实反思我们自己,我们何尝不是“拿来主义”呢?我们的课件直接从网上下载,有的甚至是掏钱购买的,全盘接受,很少加以修改;我们学生使用的试题、考卷都是书店或者其他地方直接购买,我们并没有将这些东西加以认真加工,使它们更适合我们的学生,而是完全跟着这些东西走,并没有过多的加工处理和创造。老师们用的很多课件、试题,是他们自己智慧的结晶,他们给学生用的课件、学生做的页子都是在备过学情之后创造的结果,是加工处理过的,是经过大家深思熟虑之后展示给学生们的,更有针对性,真正适合他们的学生的。我们应该多多学习他们的精髓,真正发挥老师们对教学的热情和主动性,鼓励老师们备出更适合咱们学生的东西,这样教学才会有时效。
仪式感这几年越来越被我们提到。我校这几年也确实在仪式感方面较之前有很大不同。但很明显,我们的仪式感的运用完全比不上榜样。有受条件、场地限制的原因,我想以后我们也该把给孩子们的仪式感贯穿于他们校园生活的日常,时间间隔不能太久,应该充分利用资源给他们创造更能激发孩子们激情和内心波澜的活动。
我们目前各年级的活动都比较随机,临时想起来什么就去做什么,计划性不强。我想我们的学生活动能否丰富化、系统化、同时相对固定。这样使得年级在学期安排上也更有条不紊,更心里有数。
以上是我的个人感受,不当之处肯定有,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