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教育唯“真”
蔡晶莹发起了2021-12-03
0
回复
10
浏览

 知行合一,教育唯“真”

                ——《优秀教师的自我修养》读后感

禹州高中  桑胜利

“陶行知”原名文濬,19岁就读金陵大学时更名为“知行”,43岁时创办《生活教育》半月刊,任主编,7月份发表《行知行》一文,正式改名“行知”。名如其人,先生先后两次更名的经历,其实也是其对自己人生态度和学术追求不断求索的心路,他在教育方面的探索最终形成了颇具代表性的“生活教育理论”,具体概括为三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在众多的教育大家中,陶行知是偶像之一,感动于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赤诚的教育情怀,也津津乐道“陶行知的四颗糖”经典的教育案例,于质朴中见真情,这是名副其实的人民教育家。

《优秀教师的自我修养》拿到手时是立志要认认真真研读的,遗憾的是本月“没有挤好海绵里的水”,心有余而时间不足之下,这本书实在是读得囫囵吞枣。关于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自我修养,在陶行知先生的身上,我读到了一个字:真。

  • 对于教育的真爱

陶行知先生是真爱教育的人,他的真爱,我认为首先是“深信”。在《我们的信条》里,他说“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

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

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

我们深信教育应当把环境的阻力化为助力。

我们深信教法学法做法合一。

我们深信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

……

他心中深植这些教育信条,并下定决心,终身奉行,始终如一。

  • 对于平民的真诚

陶行知的可贵,在于他一生的教育奋斗,都为着一个目的:真心诚意为使劳苦大众及其子女能够受教育。这成为他不断奋斗、不断前进的原动力,也是他办教育的根本原则。从20世纪初起直到去世,陶行知先生提倡和推行了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创办了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虽然口号在变、形式在换,但中心思想始终没有任何改变,这就是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没有机会受教育的人可以得到教育。于是就有了“科学下嫁”运动,山海工学团以及报童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和“小先生制”等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独特举措,就有了专门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劳苦民众子弟的育才学校。站在人民大众尤其是劳苦大众的立场上思考和解决他们的教育问题,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的一大特点,也是他区别于同时代其他教育家的地方。

当然,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陶行知先生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时代巨变和社会转型之际,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我们不会再面临当时的社会问题,但在“教育普及”之后,不可否认的是依然存在着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差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也应该再细心一些,对于稍贫困家庭的孩子再贴心一些,给他们多一点关爱,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积极阳光的心态,轻松快乐地成长。

  • 知行合一的真做

陶行知先生反对阳明先生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为应该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首先体现在他的第二次更名之举上;其次体现在在“亲知、闻知、说知”三类知识中对于“亲知是一切认识之根本”的论断;再者,其“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及其他本人终其一生的各种教育实践就能最好地证明陶行知先生是一个极其务实的教育人,教育来不得空谈和虚言,唯有实践方有真知。

  • 为着真实的人生

对于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念,我非常赞同。这与今天我们倡导的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是一致的,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完满的生活。所以,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应该联系生活、为了生活。陶行知先生在1921年《活的教育》演讲中解释“活”的两层涵义:一是死活的“活”,二便是生活的“活”。他强调,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来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作为一线教师,受“生活教育”的启发,我认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注意:教育内容不能太空洞太虚无,要善于挖掘生活中可用的教育资源,让教育与生活产生联系,如把一些学习活动的开展设置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下,学习的目的就是可以现学现用,服务生活。

  • 教学相长的真学

陶行知的可贵,还在于他对儿童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充分尊重。他曾说,教师要进行自我教育就要请“第一流的教授”,即有真知灼见,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诳话的人。因此,在教师所有的老师中有“两位最伟大的老师”,一是老百姓,二是孩子们。

陶行知尊重儿童,不仅表现在不压制他们的兴趣、个性,尤其表现在他真心地视儿童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并努力发挥其创造作用。晓庄师范被国民党当局封闭后,学校教师和师范生都不能回晓庄小学任教,晓庄小学的小学生自己组织起来,推举同学做校长,自己办、自己教、自己学,称为“儿童自动学校”。小孩不仅能教小孩,甚至教大人,在陶行知看来,儿童还是中国实现普及教育的重要力量。他提出的“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就体现了这一认识。“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是指人人都是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而儿童是这一传授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尤其重要的是“小先生”的责任不只在教人识字学文化,而在“教自己的学生做小先生”,由此将文化知识不断绵延推广。对儿童在教育中的角色,陶行知提出了自己全新的认识。他认为,在孩子们的证明下,“时代是分成了两个”;而教师最大的成功和快乐,是造就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他对儿童问题的认识,同样显示了他的教育和创造,他是在为未来社会造就“民主的小先生”。

回到我们今天的教学现实中,我认为我们对于学生的信任,对于“教学相长”的落实,还可以从陶行知先生的实践启发中得到新的提升,我们应该也必须承认,只有把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起来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所以,还是要坚定地落实“高效课堂”,也许目前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容易和不如意,但我们还是应该去尽力再尽力,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也体现了对于过分重视教师讲授的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根据生活教育的要求,教是服从于学的,而教、学又是服从于生活的。“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的方法。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学生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教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启发我们:要打破教育的空间藩篱,学校社会家庭皆是教育之地;要打破身份藩篱,“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带着一颗真心、真思真做,为着学生真实的完满人生,做好人民教育事业,从加强一名教师的自我修养开始!

 

                                       2021.10.10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