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远大前程》有感
建安区一高 鲁慧勇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众多心理素质中,自信心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国家一些著名心理学家跟踪调查了数百名智力水平较高,生活环境和教育水平大致相同的少年,当这些被调查的对象步入显示成果的年龄时,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有的成了事业上的佼佼者,有的却无所作为。
正如范德比尔特所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而没有信心的人,事业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你的门槛。”而人是一个高度自我调节的系统,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节发生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盲目自信,祈求过高,力不从心导致失败的事时有发生,但在学生中,更多的却是自我评价过低,在能够完成的事情面前,认为自己干不了,于是畏缩犹豫,裹足不前,压抑了内在能力的发挥,过强的自我否定评价就是通常所说自卑感,有自卑感的学生行为怯懦,处处依赖老师、父母和同学,活动效率低。针对这些我们做以下几点:
一、对学生多做肯定性评价
学生判断能力较弱,老师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如在写成绩总结时,能评价他聪明能干,写些激励性的语言,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于是敢于自己动手去做。英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美国一所小学做实验,为18个班的学生做了预测未来的实验,然后把具有“最佳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老师,这种暗示坚定了老师对这些学生的肯定。使这些原本随意指定的学生感到异样的自信、自尊、自爱,敢于提问,回答,8个月后复试,这些学生进步快,活泼,可爱。实验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我们为何不满足他呢?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学会自主、自强、自信、自立,还能展示生命的原生态,何乐而不为呢?
二、珍视学生的成功
当学生自己动手干一些事或根据老师的指令完成了力所能及的要求,老师所给予的肯定和鼓励,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适当的赞美是滋润自信心的雨露。美国教育学家罗达贝尔梅斯特说:“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自信,我们就必须相信他们”。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非常信赖学生,他说:“我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在学校,教师要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还可以委托他们做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事情,这样可以使他们拥有更多的自信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多给学生摆脱失败,虚拟成功的机会
挫折虽然会使人失去信心,但另辟积极的途径却可使他转化。苏霍姆林斯基对四年级以下的学生从不打不及格分数,而让他们重做失分的题,让他们在进步中取得好成绩,并从中发现自己的力量,可见教师要在教学中、活动中不断地虚拟成功的机会让自卑的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当中来享受成功的快乐,获取足够的自信心。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比别人强,自己并非事事不如人,不必疑心别人歧视自己的时候,自信和勇气就油然而生,并逐渐走向成功。
爱迪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心在诸多非智力因素中最为重要,对学生的成长十分关键。缺乏自信,不仅影响学业,更能影响健康的人格形成。因此,教师一定要想法设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对生活对学习充满信心与激情,并使这种激情伴随自己一生。教师不能对任何一个学生失去信心,马卡连柯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信心。”
总之,自信能伴人走向成功,用不同的方法,以不同的形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将康发展,使他们拥有自信,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