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到底备什么——语文名师备教手记》读书笔记
卢秋娟发起了2020-05-23
1
回复
30
浏览

2020年2月份,宋鸿校长为工作室的成员赠送了三本关于语文学科的专业书籍,我重点研读了《备课,到底备什么——语文名师备教手记》这本书。打开扉页,竟有种老友重逢,相见恨晚的触动感,为拜读到这么多名家学者的教学经验而惊喜,为他们治学的严谨、工作的赤诚而感佩,同时也为自己眼下的才疏学浅而汗颜。说来惭愧,我一线教龄也有15年了,整日忙碌于各种教学工作和家中幼子的功课辅导,很少有闲暇静下心来捧一本书,品一杯茶,像现在这样听着轻音乐,写一段文。

其实我也是个忠诚于语文教育事业,爱探索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一直在成长的路上奔跑的老师,常年参加各级各类优质课示范课,一直在为打磨一节形神兼具的优质课而思索而努力。每次讲完公开课后我自身也清楚本节课的优势与不足,但针对其中的不足,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往往想不出解决的有效方法,而身边同事也鲜有人能指点迷津,结果使自己的教学工作陷入瓶颈。我是取得了一点小成绩,但那颗滚烫的热爱语文的年轻之心却时刻提醒自己要更加努力,我渴望更大的进步,渴望更广阔的天空!

当我捧起《备课,到底备什么——语文名师备教手记》这本书时,仿佛感觉许多良师益友来到我身边,亲切地和我促膝长谈,聊一聊语文备课中的那些事。我发现原来他们也曾有过和我一样的烦恼和困惑,会为难以取舍每一件“心爱”的教学素材而纠结。我一下子犹如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有回到故乡的激动。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肖培东老师的《<祝福>备课与教学手记》。肖老师是青年语文教师学习的楷模,我十分敬佩他说的这段话:“教学中有价值的停留,是一种匠心,是一种品质。教给答案,只是满足于获得知识;掌握方法,才会让我们的阅读成为我们的智慧。教学,永远不是一个赶时间的推进。因为,我们是为学生的学而来的。”我认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需得放下喧嚣的功利心,有清风入耳,有明月迎目,用干净纯粹的匠心带领学生去领略文学的魅力,引导学生爱上语文,不唯应试而钻营,日后亦会腹有诗书,气质如兰,为人处世泰然不急躁,方为大义。当然,这终究是理想中的语文生活,与现实中语文生存的窘境是不同的。

我再具体说几点自己的感触。

第一,肖培东老师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他说:“教学,很多东西不能提前;阅读,很多时光不能省略。”写《<再别康桥>备教手记》的茹清平老师也说过:“读,是体悟的最佳方式。”重视文本阅读,我也十分赞同。我在讲优质课的时候也会设计多次多样化的朗读阅读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感知作品情感。不过看过肖老师的公开课手记,我还是惊讶于他能在那么大型的公开课现场中让学生安静地读书15分钟!如果是日常课,学生读多久都没问题,但公开课上时间也就40分钟左右,那么多领导、同行在侧聆听,这15分钟的安静简直无法想象呵呵!肖老师在用实际行动来倡导回归原生态阅读,然而我是不敢在公开课上这样“任性”的,也许这就是后辈与前辈修为境界的差别吧。关于15分钟之外的课堂时间肖老师未作详细说明,我倒是很好奇具体是如何操作的。说实话我更喜欢肖老师说他早年间讲《祝福》时采用的模拟法庭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开庭寻找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因为我也曾经尝试过,还让学生排演过情景剧,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也很愿意阅读课文寻找蛛丝马迹。不过这种形式的课堂需得老师掌控力强,收放自如,否则很容易在公开课上乱作一团,反而影响效果,故有利有弊,老师慎用。

第二,关于教学素材的取舍。肖老师说:“45分钟,你讲任何的精彩点,都会走失其他的精彩。经典,永远是讲不尽的,而且任何一种定势的教学,都有可能将学生的思维硬性纳入凝固化的定论中,从而阻止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创造性开发。”备课时,老师们会查阅浩如烟海的教学资料,而课文本身想要传达的知识点也很多,如何抓住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目标,取舍之间需要标准,写《<雷雨>备教手记》的熊芳芳老师也如是说。

我欣赏有的老师懂得运用“小切口,大内涵”的方式来分析课文,角度巧妙,思路清晰,牵一发而动全身。如肖培东老师选择讲《祝福》里12处描写祥林嫂传神的“眼睛”作为切入点;如王海洋老师在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确定了“面对奸计,林冲成功脱险依托了哪些因素”这一主问题;又如2019年9月许昌市一高的武文博老师在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上讲《红楼梦》时,从“王熙凤的‘辣’”入手分析也很精彩。我对这种篇幅较长的课文教学素材的取舍能力尚有欠缺,觉得公开课上时间短,不适合讲鸿篇巨制,很难讲得透,所以我总是选择短小精悍、容易把握的诗词作为目标。现在反省自己,这是一种逃避,是不利于专业发展的,今后我会多钻研在公开课上如何讲好长篇课文的技巧。

第三,肖老师说:“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一节高效的优质课,功夫往往在课外。课前学生需要做大量的预习工作,阅读课文,查资料,思考探究……这些功课做好了,公开课的效果才会好。因此成就一堂好课,老师的专业水平固然重要,所教学生的学科素养、配合程度也很关键。再优秀的专家,当面对“茅塞不开”的学生时也无计可施,目睹过几场专家授课,学生就是不开口的尴尬课堂。同时也在反思自己,不能光和自己的亲学生互动默契,怎样与“临时学生”搞好关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活跃气氛,这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情商。因而课前了解学情,调整方向“因材施教”,也很重要。我认为公开课前不接触学生,不做了解直接上课的做法是极具风险性的,除非你有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面对未知学情的临时学生,老师最好准备多套教学方案,才不至于因临场经验不足而手忙脚乱。

好久没有时间坐下来写写教学心得和读书体会了,感谢“宋鸿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这个平台,让我有机会与更多优秀的语文同行们交流切磋工作得失,希望日后大家能多沟通多分享,共成长共快乐!祝愿工作室越办越好!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