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西山”,文言教学的“桃花源”
——读肖培东《始得西山宴游记课堂实录》有感
禹州一高 张向花
从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从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清浅细微,
诗人的美,
语文的美。
——肖培东
短短几语,已引人入胜,这是怎样的情怀?细腻温婉,抚平浮躁。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我打开了《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这本书,挑选我也曾执教过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浅浅小语”立刻吸引了我,开卷、静坐、读书,心绪渐渐被拨动,直到心潮澎湃,激动非常!忍不住又读了第二篇、第三篇,仿佛自己也进入了肖老师的课堂,紧随着他的思路与智慧,成了他最为虔诚的弟子。
从教十五载,自认为最好上的课是文言文,疏通字词,翻译句子,讲解句式,而对于内容的分析往往只是附带性的一掠而过。就在前一段时间,有同事问我:教文言文,你讲“文”,还是讲“言”?简单一问,却让我心头沉沉,得不到解答,而一直以来文言文课堂上学生老气横秋、死气沉沉的表现,也一直是我教学中的无奈与困惑,该怎样讲解文言文,上好一节“文”“言”并茂的课?今天,我从肖老师的课堂中找到了答案。
首先,任何一节课,主问题的设置都要明确突出。肖老师本节课以四个主要问题贯穿始终,分别是:“题目能不能改成‘西山宴游记’”;与其说柳宗元在游西山,不如说柳宗元_________西山?;对比两种游的“游——醉——知——归”和柳宗元能归西山吗?正规军整节课由浅入深,章法井然,不徐不疾,让学生彻底了悟了一代文豪内心的挣扎与坚守,苦闷与追求。深入思考,选入课本中的文言文,每一篇都寄托着专家学者的良苦用心,每一篇都有想要传达或必须传达的精神,在为国育人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只是止步于知识的传授,更要带领学生感悟高尚的情操,培养高尚超拔的人格,所谓“树人先树德”,大抵如是。
那么,在重视讲文的同时,是否便忽视了“言”呢?不!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典型手法、难点翻译,围绕四个主问题的展开,肖老师在让学生析文的同时,不忘文言知识的掌握,且不是单方的“填鸭”,而是让学生自己体悟,自己解答,真正做到了“言”“意”交融,妙合无限!没有单调与乏味,每一个环节中都闪耀着智慧碰撞的火花。
另外,对阅读的重视,是这一节课最大的特色。朱自清先生曾言:古文和旧诗词等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而肖老师在这一节课的诵读指导为我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范读、学生单独读、全班齐读、男女生分开读,重断句、重节奏、重轻重音、重语调,并结合语调的变化,让学生捕捉情思复杂的敏感点,深入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可感知的“音”,把握难体会的“情”,用短短的一节课,使、令学生印象深刻,甚至刻骨铭心。如文中难点句“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在不同的授课环节读了八次,老师的多次指点,让学生领略了景的特点和作者情的深刻。可谓方法简单,却收效颇多。
整个一节课,肖老师用最平实简易的方法,解答了我文言文课堂教学中的诸多困惑。他“文”“言”并茂,披文入情;他以学生为主,不吝鼓励,整节课平实而不单调,简易却不空泛,老师浅浅地教,却让学生深深地悟,可谓妙极。
读文结束,我眼前不断出现柳宗元《江雪》中的画面:“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柳宗元的固执与坚守,又何尝不是一个师者的固执与坚守?坚守师者的初心,坚守职业的选择!肖老师也用这样的一节课告诉了我们他对语文本位的坚守。在柳宗元的“西山”,肖培东老师也带我走进了文言文教学的“桃花源”,我不禁暗自吟诵“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豁然开朗的意境,我期盼已久,怎能不心生欢喜,内心激动呢?
——2020年5月,读《我就想浅浅的教语文——肖培东语文课例品读》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