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最先读的文章,就是钱梦龙老师为本书写的序,在钱梦龙老师的文字中,“浅浅”自有其良苦用心、大巧若拙蕴藏其中。“浅浅”是一种包容心态,孜孜以求不断钻研;“浅浅”是稳准地直击文章命脉,反复研读,不旁逸斜出。“浅浅”是课堂的务实、求精,追求学生能力的提升。在这里,我们隐隐看到一位机敏与奋进的教坛新秀一步步的成长为语文名师。在这条路上,除了天生的文字敏感,我更看到了他锲而不舍的勤奋与刻苦。
语文课老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重要性其实远远超过教什么和学什么),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弄明白,语文教学是很难有质量、有效果、有保障的。语文老师的教学内容几近相同。在我们有条不紊的教学进程中,好像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学生对文字的情感把握,好像只能靠学生的意会了,我们实在无法言传。肖老师说他是在浅浅地教语文,但是语文本身不是就应该关注文字本身么?那么,我们语文老师是不是都可以按照肖培东老师这个方式来教语文通过朗读来触摸文字,把握情感,分析主题呢?
细究肖老师的教学,方法似乎极易模仿,他的课有个特色是“读”,“读”貌似真的很浅,只是读出来。“我所能做的,就是整合与优化,让课堂更干净,让线条更明朗。”但对文本的理解,对文本的切入似乎又是不那么可以复制和模仿的。需要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在实实在在地真心真意地教会学生读书,教会学生品读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受字里行间的美好。
如人教版选修教材《山羊兹拉特》这篇小说的教学,虽然首先通过一个极其巧妙的设问(“拯救山羊兹拉特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激活学生思维,然后将环境、情节、人物、主题这些小说必讲内容以朗读、诵读的方式启发、引导和落实,带领学生在朗读、诵读中深入小说的情境和人物内心世界;而这种在朗读、诵读中的思考、理解和体悟,自然会比纯理性、纯客观的讲解、分析多一份直观、鲜活和感动,学生留下的印象自然也更加清晰、更为深刻;特别是结尾处“咩”字的品读,更是本课一大亮点——谁能想到,山羊兹拉特所发出的一个“咩”字竟然蕴含着那么丰富、那么深刻的意蕴与内涵?而我们又是多么轻易地就让这个“咩”字从我们的眼前溜走,从我们的课堂滑过?“咩——”,是多么清纯而单一的对答,又是何等的深情!在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人之情,羊之意,更是人与羊之间既隔又融的深情——是友情,是亲情,是同患难之情,也是共存着的希冀之情!可令人惊奇的是,这些仅仅是通过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一个“咩——”就传递地淋漓而致尽,酣畅又痛快!“咩”字背后溢出的是满满的真情,而这真情感动了孩子们,感动了在场听课的老师们,当然亦感动了现在阅读文字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