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语文名师备教手记》读后感 邢改平
邢改平发起了2020-05-27
2
回复
55
浏览

       作为一名语文作业老师,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常教常新,让学生因为自己而爱上语文,是我矢志不渝的追求。而上好语文课的前提,自然是要备好课。为此,收到工作室为我们送来的几本书后,单看书名,最吸引我的,当然就是这本《备课到底备什么——语文名师备教手记》。

       翻看目录,一个个熟悉的题目扑入眼帘,《故都的秋》《祝福》《雷雨》《琵琶行》等,这些课文自己也曾耳熟能详,甚至熟读成诵。不变如一的教案,应对每年不同的学生,虽能让我的课越讲越流畅,但是,这样的做法无疑是“用新瓶装旧酒”,学生不知道,自己终是黯然惆怅,所以,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几篇课文的名师备教手记。

       读完之后,发觉自己平日的备课,只是适百里而宿舂粮;名师的备课,则是适千里而三月聚粮;自己的课堂与名师的课堂,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读王世发老师的《琵琶行》备教手记,我叹服于他“凡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我得先面对全班学生示范背诵。”《琵琶行》这一课,不仅背诵全诗,诗前的序言也能背诵给学生听。更有为研究作者,积累教学资料,探究诗歌主题而做出的细致入微的准备,平时我也曾要求自己,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准备一桶水,而王老师为了给学生一杯水,自己竟然挖了一口井!

       读肖培东老师的《祝福》备教手记,我敬佩于他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创新——一节45分钟的公开课,面对众多的评委,肖老师让学生安安静静地读了15分钟。这安静的15分钟,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花朵争先绽放前的屏息等待;是静水流深的风轻云淡!正如江苏金军华老师所言:这时能量在蓄积,智慧在开启,情感在酝酿,接踵而来的是波澜的起伏,浪花的迸溅,飞瀑的欢笑。”

       “弱水三千,我取一瓢饮”。

       肖老师讲《祝福》,简化教学的繁杂冗长,不刻意掘深文本深度,点面结合,“有预谋地摆脱学生”,把《祝福》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去阅读思考。

       45分钟的教学内容,读《祝福》——懂“眼睛”——找更多的不多余的传神的“眼睛”。简简单单,多余的东西一样也没有。

       当然,肖老师在此之前所教的《祝福》,无论是模拟法庭“谁是凶手”,还是因某篇论文里的一句阐释“祥林嫂,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而去探求“为什么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些教学思路,正是萧红所说“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自由生长的树,只等读懂了语文的心思,天空就会蓝悠悠,又高又远。

       读熊芳芳老师的《雷雨》备教手记,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公开课之前不跟学生见面,不布置预习题,保持课堂的原生态的习惯,令我刮目相看,这样的课堂,既是危机四伏的课堂,也是生动的课堂。熊老师这节《雷雨》是一节导读课堂,从《满城尽带黄金甲》导入课堂,再由人物关系过渡到情节,进入矛盾冲突的分析,从而带动人物分析和主题理解。

       《雷雨》是文学的,是追求人性的复杂和诡异的,它刻画了爱情自身的困境、欲望的杂芫和荒诞以及“选择”的艰难,它和大社会概念没有隶属与因果关系,与政治和国家也无必然关系,作者曹禺先生是怀着悲悯之心在写,悲悯每一个泥鳅似的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全力来拯救自己,却被命运捉弄的人。熊老师的《雷雨》,和作者站在了同一个起点上,关注的是“人”本身的问题,是对人性本身的拷问,带着学生们直接拥抱人性,拥抱句子,拥抱词语。

       读名师们的备课手记,我读出了热爱与创新,勇气与信心,悟出了常教常新的关键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向来枉费推移为,此日中流自在行”!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