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无穷的远方,亦有无尽的风景 ——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感
孙真真发起了2020-05-29
2
回复
36
浏览

v

没有无穷的远方,亦有无尽的风景

                                                           ——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感

                                                                                                                 许昌高级中学 孙真真

本次读书活动的三本备选图书,我最熟悉的是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早在2018年,我就关注了肖老师的公众号,每天学生早读的时候,站在教室后面,我就会掏出手机,仔细地阅读更新的文章,并且对照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所以,当收到图书时,我第一时间就拆开了这本阅读了起来,重点阅读了肖老师执教高中生的几篇课堂实录,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作文训练课《小小鸟窝,大大世界》。

这是一堂高三年级的作文训练课,却没有一句所谓的“高考作文高分诀窍”字眼出现,流淌在整个课堂的,就是肖老师一贯的简单、纯粹、浅浅、深深的语文理念。

乍看波澜不惊,实则独具匠心。

这节课是以师生闲谈开始的,肖老师在课堂上跟同学们聊起了天:“同学们好,去年我给大家上过课,还记得吗”“去年冬天的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除了看到一片雾霾,你们知道我还看到了什么”就这样在聊天的不觉中课堂开始了。乍看好像没有多么精心的设计导入,但是这生活化的聊天,却使学生卸下防备,一问一答间,自然而温暖,带着学生融入了课堂。紧接着,肖老师用校园的一抹绿色来激发学生的想象,不断进行追问,把学生的大脑调动了起来,打破学生被传统作文课堂界定的僵化思维,使学生真正在作文课上主动思考了。这不禁令我想到了我们平时的作文课堂,老师总是带着几十页的课件,名目繁多的作文策略,如何立意,如何开头,如何起承转合,我们给学生灌输了太多太多的方法指导,却没想过学生真的想听这些吗?他们听进去了吗?没有引导学生去认真地思考一次,没有让学生试着表达一次,平时训练就已经如此,考场上学生无话可说、无从下笔也就理所应当了。

逐层解读,反复言说,直至文字与感悟交融。

肖培东老师曾说过:“我们都是海边拾贝的孩子”,老师只不过是率先吹起海螺的人,老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捡起海螺,去探索更远更深的语文的大海。如《论语》所言:不悱不发,不愤不启。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把主要精神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在“导”字上下功夫,“精讲”上动脑筋,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心态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肖老师围绕“鸟窝’这一原点,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去揣摩涵咏,体会语言的美好,感受鸟窝背后的多重内涵,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使自己的思考感悟转化成文字,为下一步的写作打好基础。

联系高考,片段写作,点拨优化。

这节课的最后,肖老师拿出了几个高考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将刚才对鸟窝产生的思考感悟用在这些作文里面。学生由鸟窝想到的“童年、亲情、成长”很自然地就运用到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这篇作文里;由鸟窝孤独地坚守在冬日的树上,却是冬日不可缺少的风景,迁移到了“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篇作文里……学生们的精彩展示,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心底的写作之花开放了。

肖老师用自己的精心引导,精彩示范,恰当点拨,实现了写作课学生由“动脑筋想”到“张开嘴说”最终“提起笔写”的三级跳跃,令人拍案叫绝。

这节课后的教学感言,肖老师写下这样的话:清风不语,拂过就是文章。世界上的草木尘埃都是文字。……仰望星空的眼睛,首先是能俯视大地接住每一朵落花的眼睛。这个世界,我们走的太快太浮,语文也是。……是啊,语文课堂上,我们总是在抱怨学生没有投入,实则是我们的心漂浮了,自己都没有落在实处,自然就无法触碰学生的内心;我们总是在辩解没有新思路新想法,实则是我们的眼闭上了,我们对身边的美失去感知了,自然就无法带领学生感悟生活,表达情感。只有当我们沉淀自己的内心,发现生活的美好,我们才会发现,纵然没有无穷的远方,我们的身边亦有无穷的风景;只有当我们沉潜下去,认真地构思问题,精心地设计,我们才能引导学生一步步去思考生活,写出美丽的文章。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