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而过,芙蓉千朵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教后反思
张效霞发起了2020-11-13
3
回复
22
浏览

涉江而过,芙蓉千朵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教后反思

许昌二高  张效霞

      这是一首清新唯美充满忧伤的小诗,学生对诗歌整体感知和情感的把握难度都不大,但古人云“看似寻常却奇崛”,钟嵘评《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皆是为何?

      这就在于清浅文字之外的蕴藉风流、诗意绵长,而感受意境,品味诗意不外从意象入手走进诗心。我计划以诗意的方式来教学诗歌,把诗歌鉴赏课教成一首诗!

      首先在授课节奏的整体构思上席慕蓉的《历史博物馆》给了我灵感和启发:“那时候,所有的故事,都开始在一条芳香的河边——涉江而过,芙蓉千朵,诗也简单,心也简单”。我以此导入,十分契合所教学诗歌的情调与氛围,诗意自然流淌,学生进入情境。收束全诗的设计我是巧妙结合在学生诗意联想写作训练的前提下自然引出我的诗歌作品《马匹与植物》——溯着这条芬芳的“河流”,回流到周行上“采采卷耳,不盈顷筐”的周代女子身旁,与本诗中采芙蓉的女子融合在一起,古今之人之情一也的感觉,整节课首尾自然圆合。这也为收束全诗之后的情感体验与思考的拓展做好了铺垫。这也是本课教学中我最满意最成功的地方。

      在文本研读方面,最初我是让学生提取诗中两个基本意象:“芙蓉”与“芳草”,让学生于诗外求“莲芳”——摘录此意象的有关古诗句,作为预设前导作业,而后通过课堂小组展示来分析总结两个意象的丰富意蕴,从而感知意境。再次修改教学思路时,我以语文语言为本位,增加了以抓诗眼“涉”字来感知和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及其蕴含的感情,通过溯源“涉”字的书体和含义,窥见和形象再现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情状,学生以此有具体直观的获得。语文不仅需要有“大语文”的博涉与境界,更应该有“小语文”的本位与回归意识,我想这就是新课标下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体现。

      在写作训练展示方面,我让学生以联想想象描摹再现诗意情境,合理渲染场景氛围,增加主人公的心理描写画面,把学生的热情激发了起来,我借机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和表现生活中身边的诗意,并展示和朗读了我的诗歌作品《马匹与植物》,学生的熏陶和接受效果很好。所谓现身说法,师生交流,以文会友。收束全诗的结语中,我引导了一个拓展与升华——每个人的“生命之河”(人生岁月)与在水一方的“伊人”(芙蓉与理想)之间关于人生意味的哲学思考,我想这实现了语文核心素养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建构。而且我于此自然引入本诗知人论世的背景链接——我想背景介绍不必一律置于开端,应该在课堂的自然节奏中,放在它该放的位置,效果证明是正确的。并于拓展体悟之后我们进行了第三次写作训练,也是升华训练——从“别离、思念、远方与故乡”四个话题中选一写一段感悟随笔,随后小组展示。整节课学生主体活动贯穿始终,听读、诵读、体悟、写作与表达五位一体,有自觉的生成效果。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描画了一条岁月河流,河水是流逝的光阴,河流的左岸是难追的回忆,右岸是神秘的未来,中有芙蓉一朵,盛开的花瓣上写着人生的永恒话题“别离、思念、远方与故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时板书并绘画,完成之际即是结束之时,而画面上河水汤汤,芙蓉盛开,从古到今,我们每个人都在涉江而过,采撷那千朵芙蓉,像一幅佚名的宋画,在历史时光里点染,湮开······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