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的逻辑》心得体会--李慧娜
俎萌楠发起了2020-11-24
0
回复
6
浏览

数学教学的逻辑》心得体会

许昌市建安区建安中学   李慧娜

在工作室主持人张钦老师和助理李会贞老师的带领下,本人利用暑假期间认真阅读了张鹤老师组织编著的学科专业论著《数学教学的逻辑》。合上书本,最深的感触深度思考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数学知识本身重要,但数学知识所承载的思维方法更为重要。让学生喜欢思考,学会思考,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是数学的本质。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教育的乐趣在于能够带给学生思维的挑战,数学教育的魅力在于它的思维的创造性。

任何学科知识的教学都不是为知识而知识,而应该建立起学科知识逻辑,体会知识所承载的学科思想、学科观点,掌握解决问题的学科方法。特别是数学学科,对学习方法的要求更为苛刻,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会系统思考和深度思考,为寻求答案而搞题海战术,只能解决燃眉之急,不可能开辟出宽广的数学之路。今天的数学课堂,看到更多的是就题论题式的解决问题和跟踪配套联系,缺少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深度思考和系统思考,缺少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路梳理和方法归纳,缺少数学思想的探讨。这也是日常工作中讲过几遍的知识学生仍然迷茫困惑的归因,也是学生认为数学难学,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新课改理念倡导老师的引导下,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大胆质疑,合作探究,体验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以说,这里的每一环节都离不开大脑的积极思考。然而,在真正的操作过程中,老师在课堂上大胆放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却为数不多。虽然组织课堂的设置中也有阅读教材第?到?页或思考以下问题等环节,但总体感觉还是没有给学生提供深刻探究的氛围。老师们往往是抱着寻求答案的目的提问学生,很少深入了解学生思考的过程或其中的原因,更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机会和空间。最突出的表现是让学生集体回答问题气势磅礴,单独叫起来了却说哑口无言。究其原因有:1.课堂时间有限,老师放的太开了,担心完不成预期的教学任务;2.学生思维多样,担心遇到“不靠谱”的意见,无法收场;3.学生没有养成善于动脑思考的习惯,不知道怎么去思;4.教师的认识不到位,觉得思的时间不如让学生训练几道题效果明显。长此以往,导致一节课下来,学生昏——懒,学生课堂上没有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懒于动脑,老师懒得在怎样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方面下功夫。

怎样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呢?本人结合自己的一线实践,总结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1.营造良好的求知氛围,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思考的信心。

在探学新知环节中要经常组织一些讨论活动,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勤思、善思的习惯。当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擦出的思想火花,要大加表扬,并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个人的见解,不要过早、过快的打扰学生的思路。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我们过早的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因此要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尊重孩子发表意见的权利,哪怕他说的完全没有道理,我们也要耐心听完,给予指导。如果学生的意见是正确的,我们切忌重复,应采纳并给予鼓励,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信心,从而以更积极地态度去思考问题。 

2.恰当地立体化激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既不是自发的,也不是靠教师下达指令就能激发的。问题才是思维的动力,只有提出了恰当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因为疑问能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这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在备课过程中,对于问题的设计要确凿、精致、有梯度、有分量,对于每一字、每一词语都要精雕细凿。

3.敢于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大多数老师上课时,总是喜欢按照课前预设的教学计划牵着学生讲得严丝合缝,缺少给学生自己思考和相互交流的时间。即使留了一些时间,学生的思维还没打开,就为了赶所谓的教学任务而匆匆收场。长此以往,学生就丧失了独立思维的能力,也懒得去思考,养成依赖心理。

4.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1)注重对学生寻疑意识的培养。

寻疑意识不仅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习特点,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当学生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被启动。问题意识越强烈,思维才越活跃、越深刻。

(2)在动手操作中勤于思考。

   动手操作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发现知识、掌握技巧的过程,而且是他们充分思考、智慧碰撞、认识升华的过程。在每次操作活动前,我们都要引导学生先去猜测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思考要达到什么目的。在操作活动结束后,还引导学生反思操作结果,分析操作成败的原因、寻找不同操作成果的幕后故事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分析,让学生不断总结操作经验,发现更为丰富的知识,引发更有价值的深层次思考。操作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操作本身,而在于借助操作,逐步构建知识,发现规律,形成新的思维与认识。   

(3)在合作交流中善于思考。

   在小组合作交流前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如果一遇上问题就让学生讨论交流,势必会使学习水平中下等的学生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少数的学优生独占了思考的权利。因此合作交流的问题设计要适宜。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中,引导学生对同学提出的观点进行思考,是不是正确,为什么这样说,让学生在真实思考和交流与合作的体验中构建知识,增长智慧。同时,要注意不能用老师的思维来代替学生的思维,学生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整理出问题的思路,再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4)鼓励求异,拓展思维.

同样的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寻求多种解决的方案,可以发散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其思维的多向性发展。譬如我们可以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的方法完成;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等。

数学的本质是思维,数学人的逻辑便是思考惯性的规整与升华,让我们这群数学追梦者以本书中系统的专业引领为纲要,认真领悟数学的内涵和真谛,竭力把“真”的数学还给学生。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