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花开——浅谈学生的个体差异
4110820011560029发起了2020-12-23
0
回复
18
浏览

静待花开——浅谈学生的个体差异

        人本身而各异,在多元社会中。我们需要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以及有不同喜好的人,在社会上扮演不同角色,各展所长。因此,从教育界的关注点出发。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无论我们承认接受与否,差异都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客观的存在。

       在教学中,有一些学生学得又快又好,而有的同学学得既慢又没有掌握,有的学习积极、听课认真,而有的同学不爱学习而表现迟缓。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关。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教学对象的不同提供教学方法和内容,以及科学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希望对我们的教学教育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什么是学生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是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以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是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活动或行为特点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全面的差异性,才使得人与人之间各有千秋,千差万别。但另一方面,个体差异又是有限的,人与人之间,特别是教育教学情境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只是在部分心理特征上有明显的或根本的差异。个别差异也可以由学生的心理个别差异造成。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教师说,这个学生会聪明,那个学生比较迟钝;这个学生有音乐才能,那个学生绘画出色,你们这个学生活泼好动,善于交际,那个学生沉墨寡言,喜欢深思。其实这就是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的心理上的个别差异。

       其主要的差异表现在:

       一、学生的智力差异。智力水平差异指的是个体之间或个体内部智力水平高低不同的程度。智力的成熟有早晚之分,有些人早慧,有些人智力发展的较晚,幼年时期显得平庸或笨拙,但成年以后开始显露才能。例如:在小学甚至到初中,女孩儿的成绩一般会好于男生,但是,高中后女孩儿成绩会落差很大,而男孩儿的成绩会突飞猛进,因为男孩儿的智力发育趋于成熟。这是由智力差异导致。

      二、学生的人格差异。人格差异是指个人与社会有关的完整而稳固的行为倾向的总和。研究表明,人格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人际关系以及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存在学优生与学差生的人格差异,乐学与厌学学生的人格差异,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的人格差异。

      三、学生认知方式差异。包括冲动型和沉思型,认知风格与学生的性格有关,而且与学生的情感和动机特征有关。不同人对问题的思考速度存在着非常显著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冲动型与沉思型,冲动型与沉思型是两种特点不同的认知风格。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这种学生总是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再作反应,他们看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但是当他们回答熟悉的比较简单的问题时,反应也是比较快的。在回答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沉思型的特点表现得更为的明显。沉思型学生的信息加工策略多采用细节性加工方式,所以他们在完成需要对细节做分析的学习任务时,学习成绩会更好些。但是对于那些反应既慢,准确性又差的学生则不属于沉思型,而属于慢非正确型。所以,这一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反映了人们对自己回答问题的有效性的思考程度。在学习上,这两种认知方式也存在着差异。沉思型的学生阅读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都表现比较好。而冲动型学生会出现阅读困难,常伴有学习能力缺失,学习成绩不太好。因为阅读、推理需要细心分辨,粗心大意的学生会处于不利的地位。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教学条件下,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然而,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该怎么做?

个别差异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一、了解学生个体。这是面向全体,实施因材施教的必要准备阶段。老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模拟测试、问卷调查、家访等对学生进行实际情况的了解。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因为只有先了解我们的每一位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才能心中有数,不至于盲目施教!

      二、把我们了解到的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记录下来。按照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记录,以便我们日后归类和查阅。

      三、对每个学生的状况进行成因分析。对于那些“优等生”。我们要通过分析原因来总结他们成功的经验,供大家借鉴学习。而对那些差生进行成因分析尤为重要。根据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学生的个别差异大多是人为的,偶然的,只要有了适当的条件,一个学生能学会的东西,其他学生都能学会。这说明,只要找准了这类学生的学习障碍或其它形成“差生”的原因,然后给他们创设消除这些障碍的条件,给与他们足够的学习时间,一般学生都会学好。所以我认为原因分析很重要,就像医生给病人治病一样,找准病源,才能药到病除。

       四、把学生进行分群,依据以上的分析准备,将具有相近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上中下分群。并且对那些性格格外突出的学生单独列出。有利于克服班级授课制中不能照顾个别的弊端,也有利于克服个别教学中存在的效率低的弊端。

       五、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次教学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特点等因素。有区别的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式,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化的发展。并且分层后,我们要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中等学生可接受的水平上,这样我们才能用提高作业要求等办法来照顾上等生,用适当补课或辅导之类的措施来照顾到差生,同时我们还要布置一系列的分层教学的程序,如分层备课,分层上课,分层辅导,分层布置作业,分层考试评价。

       六、及时调整。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各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变化,教师应该多多观察,然后对学生所在的层次进行及时调整,进而调整教学策略。同时对那部分进步的同学要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明白努力是会有收获的,即进行积极地归因。对那些部分落后的学生给予信任和鼓励。告诉他们,之所以没能取得进步,是因为她们努力的还不够。

       如何正确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个体差异性有时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利用差异,让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首先,分析差异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基点。学生个体差异是教学的起点,也是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教学总是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进行,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之上获得应有的发展,一切有效的教学都必须建立在充分考虑学生原有差异的基础上。

       其次,利用差异,可以增加课堂活力,促进学生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可能来源于教师精湛高超的教学艺术,可能源于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的参与,也可能源于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而学生丰富的差异性、独特性也是它的重要动力之源。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教学的活力取决于学生有无个性,正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丰富的差异性表现,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倘若学生是无特色、无特长、无思想、无个性、无差异性的个体。那么,课堂教学就极易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对学生差异的认识和态度,不仅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特表现,而且要鼓励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个性,利用差异来增加课堂的活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当这些差异在课堂上被展示出来,相互碰撞时,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真实交流就发生了。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合理性的存在,是一种资源,利用的好,确实可以转化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推动力量。

      所以我们应该审视已有的差异,借鉴其合理的地方,摈弃其缺点,建立从“差异”出发,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差异,从开发资源的角度引导差异共享,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实现对学生差异发展的观念,这里的“开发”既是一种正确的引导,又是一种必要的校正;既是一种激励,又是一种呵护;既是一种期盼,又是一种提升。开发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夯实基础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下,树立鲜明的个性旗帜,让每个学生在身体强健、心灵充盈的起点上实现自我的持续发展。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因为每个孩子都不同,就好像每朵花都有不同的花期,孩子这朵花不在这个单元开就一定会在下个单元开,不在这方面开或许会在别的方面开,不在今年开,也不在明年开,但它一定会开,我们能做的,只有静待花开。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