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时期,儿童最大的特点是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纯真无邪,对生活、对未来充满好奇和幻想。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漫漫人生旅程中最为无忧无虑的时期。然而,在“无忧无虑”之中却还潜藏着危机,那就是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第一,不同年级均存在着厌学、依赖、困惑等学习心理障碍。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害怕作业多,做作业依赖家长,考试时顾虑重重,致使大脑呈抑制状态。
第二,对人多疑恐惧。表现为心里老是为某些事情焦虑,极度胆小害怕,整天忧心忡忡,情绪不安,似乎总面临什么危险和侵害。遇事很少相信别人,总怕对自己不利,喜欢独处。向往幻想世界,异想天开。
第三,对他人冷漠敌视。表现为常把内心的烦恼、愤恨向他人发泄。殴打、谩骂同学,损坏公物,甚至轻生。
第四,逆反心理严重。表现为不听家长和教师的劝导,故意对着干;当得不到教师和集体的重视时,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常常表现出自己年龄、身份能力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对别人的议论十分敏感,少言寡语,不愿与同学交往。
综合起来,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四个方面考虑。
首先,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上,心理学健康教育知识未全面普及,社会、学校、家庭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许多家长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棍棒底下出成绩”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大部分家长采用的是打骂的方式,而不会采用沟通、理解的方式。
其次,学校里面部分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忽视情感的交流与引导,教育方式、方法单调、刻板。例如,一位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这位老师为纠正该生的毛病,竟然每次上课都让他站在课桌旁听课,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不但没有摘掉“后进生”的帽子,连原有的手工制作特长也丢弃了。
第三,家长缺乏正确合理的教育方法。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情了,对学生放任自流,所以导致学生在学校乖巧听话,回到家后又成为皇帝、公主。经常听到一年级的学生家长说:“这孩子就听你们老师的,老师说一句顶我们说十句。”这也充分说明当今的家长缺少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在第一时间找家长来解决,而是寻找能帮助他们的老师。
第四,小学生自身条件和情感类型的差异。例如,我校有一位父母离异,父母又各自组建家庭,都有了新家庭的孩子,于是便把她丢给奶奶抚养。因为相貌一般,脾气古怪,从上一年级起,学校的文艺节目很少找到她,每当别人出演精彩的节目时,她都在一旁落泪。她说:“老师很少理我,也很少叫我回答问题,我是个没人喜欢的‘丑不鸭’ ,活在世上是个多余的人。
总之,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作为班主任,我们时常能感受到来自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我们都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我想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能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世界中。
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常用措施
(一)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课与“知心屋”相结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首先是向小学生普及各种心理健康知识,引导他们自测、自控、自我调节、正确认识自己,为此,我们小学开设了团体辅导课,每周一节,四十分钟,采用校本课程《儿童心理健康导读》为教材,它包括知识篇、自测篇、方法篇、咨询篇、个案篇五个部分,学生、家长、教师都可以阅读。为了充分表现心理辅导课的特点,课堂座位改成了园座形式,教师时说时问,可以直接和同学们对话,营造了融洽和谐的气氛。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或讲道理,或讲故事、或教方法、或同学们相互讨论。例如在本周的心理健康课中我们就做了一个两人两足的游戏,让其中一个同学的脚踩在另一个同学的脚上,然后再向前走,看谁走得远,走得稳。通过此项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培养了同学们的顽强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同学们说:“上完课后感到特别轻松愉快。”
团体辅导课开设成功,使我们初步懂得了心理健康对孩子是多么重要。但我们知道小学生的心理不但有共性,还有个性,我们的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团体辅导上,还必须针对学生的心理差异进行个别咨询。
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习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是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我们在每个班级内都设立了心理咨询箱,学生有什么要问的,可以写成小纸条投入箱内,我们每个班主任及时开箱解答。这样的咨询针对性强,又使学生讲出了在全班学生面前不变讲的心里话,弥补了团体辅导课的不足,使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化了。在此基础上,我们挑选了一些学生,给他们设立类似“病例卡”的“基本情况卡”,记录学生的家庭情况、爱好、适应力、注意力、处理生活能力、处世能力、个性成熟程度、情绪紧张程度、心理障碍及原因等,在教育后进行跟踪记录,并为他们保密。
例如,我班有一位女同学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但是却很爱花钱和打扮,所以只能偷钱。在以往的教育中我都找到家长耐心做工作,也多次与这位同学谈心,说明偷钱的危害性,可效果一直不好,同学的钱还是不断的丢失,而且渐渐还发展到偷家里的钱来花。在经过多次咨询、分析,发现她的行为是心理上的疾病造成的,她认为只有打扮的漂亮、有钱花,才会有很多同学围着她,她喜欢受人瞩目,一旦需要钱而没有及时拿到时就采用偷的方式来解决,对症下药的对她进行心理教育后,她果然有了很大的改变。
(二)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家长和教师都较为信奉高标准、严要求这一信条,认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有出息。实际上,过高的要求,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尽管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不能达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但在教师和家长的眼里,他们只看到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这一结果,却没有看到孩子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只有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孩子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制订学习目标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家长往往有过高估计自己孩子学习能力的倾向。谁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在学习能力上存在个别差异,这是一种客观事实,我们必须接受这种现实。还有,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扮演的不只是高高在上的监督者角色,更多的应该是支持者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精神支持比单纯的物质支持更重要。
(三)培养挫折的承受能力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因此,我们不是怎样设法减少孩子可能遇到的挫折情境,而是帮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和心态去对待困难和挫折。
首先,教师、家长从自己做起摒弃遇到挫折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这种错误观念。众所周知,尽管我们常常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挂在嘴边,实际上却仍以成败论英雄,尤其是在学习成绩上。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孩子,即使有些孩子很努力了,但是段时间内成绩没有增长,依然会受到苛责。
其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要明白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自己是否用尽全力。培养孩子认真、负责的处事态度。这样的孩子才能扛起祖国的明天。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单凭个人的力量所能办到的。这就要求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客观、理智地对待孩子的心理问题,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共同帮助孩子摆脱心理问题的影响,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